红楼梦:共情,是生命的最高级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当你鼓足勇气说出内心苦痛时,却被人笑称“太脆弱”。当你承受不住压力,向人倾诉时,却被说成“太矫情”。
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们多么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而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能够感同身受、积极回应你的人,是一个能够共情的人。
《红楼梦》中号称“情痴情种”的贾宝玉,世人多认为他是深情、柔情、痴情、多情甚至滥情。然而,他身上最可贵的却是“共情”!这样珍贵的共情力,让他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最深的真情,悟出最真的况味。
1、共情的人,更懂你
阳春三月,桃花吹落,落英缤纷。本来一幅好风景,伤春悲秋的林黛玉,却勾起无限落寞、怜惜之情。她担着花锄,挂着花囊,要扫起落花,埋入土中。
若是别人,难免觉得黛玉太过敏感,也忒矫情。只有宝玉知她的多愁善感,懂她的高洁、浪漫。他连声叫好,陪她一起掊土、一起葬花、一起伤感。
芒种节,姐妹们都兴高采烈地三五成群,在花间挂摆礼物,祭饯花神。而黛玉却因心中郁结,躲到别处感花伤己,作出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先不过点头感叹”,后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心碎肠断。”
此时此刻,同样是葬花之景,宝玉却听懂了黛玉凄苦惨淡的心情,体会出她孤苦飘零的命运。也正是这种感同身受、心心相印,他们才爱得撕心裂肺、刻骨铭心。
若说对黛玉才如此懂得,那么宝玉还只是“小我”层面的狭隘。然而,他对待其他人或陌生人,同样满满的体谅,满满的共情。
玉钏儿给宝玉端汤喝时,不小心泼在了宝玉手上。滚烫的汤汁,让宝玉第一个反应却是,急问玉钏儿:“烫了哪里了,疼不疼?”。
蔷薇架下,看到一个女孩蹲在花下,一边流泪,一边用金簪划地,在土上画出几千个“蔷”字。他心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看她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哪里还搁得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此时,天空突然下起暴雨,宝玉被浇成个落汤鸡。他浑然不觉,却着急地大声提醒女孩:“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一个陌生女孩的痴情举动,引得宝玉心里满满的心酸和同情,以至于身上的暴雨不知为何物,却担心单薄女孩,别再被风雨摧残。
宝玉俨然是大观园女儿们的“护花使者”,然而,对于生命中遇到的不同过客,他都能以一双慧眼,一颗真心去理解和呵护。
刘姥姥由贾母和众人引着,到栊翠庵喝茶。妙玉嫌弃她喝过的茶杯,准备扔掉。宝玉适时地婉转求情:“白白撂了岂不可惜,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如此一来,既维护了妙玉的自尊和敏感,又体谅了刘姥姥的不易和艰难。
有首歌唱得好:“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只有能够共情的人,才能真正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因他人的喜乐伤悲,而牵动身心。真正能够共情的人,对万事万物,都饱含深刻的理解和悲悯。
2、共情的人,更接纳自己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似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差异让人不同,差异也产生不完美。而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体验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就是对自己的共情。
在那样一个时代,宝玉作为贵族阶级的公子,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封建家庭一边赋予他无上的荣华和富贵,一边却要求他恪守方方面面的束缚和限制。
然而,向往自由和真情的他,却特立独行,成为母亲口中的“混世魔王”。他不怕人说,也不怕人打,对世俗传统、封建礼法,不屑一顾。
父亲贾政不断训诫和打骂,对他无奈又失望,直呼他为“孽障”。宝钗、袭人这样的“贤良”好言规劝,他也不以为意,因为她们不懂他。
贾府的下人兴儿说他“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婆子们说他:“外像好,里头糊涂。”
然而,俗人哪知宝玉的可贵之处?他不爱读世俗之书,不喜结交达官显贵,无心官宦仕途。他只听从内心的声音,接纳自己这个世间“浊物”。
初会黛玉,见独独自己有玉,而黛玉众姐妹都没有,他怒而摔玉,率性地反抗这种“不平等”。
大观园刚建成,他谨遵父命,给各处题匾额对联,文思泉涌,绽放绝妙的才情。
诗社里,他自号怡红公子,与姐妹们作海棠诗、菊花诗。怡红院的生日夜宴上,丫鬟们自掏腰包,置办酒席给他庆生。姐妹们更是齐齐聚在他的身边,和他吟诗唱曲、开怀畅饮。
他就这样赖在脂粉堆里、繁花丛中,欣赏和感受着大观园女儿们的纯真和热情,也活出自己的恣意青春。
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假装失手推倒灯油,企图把他烫伤。尽管他脸上都是燎泡,但还是说“有些疼,不碍事儿。明日老太太问起来,我就说是自己烫的好了”。不为别人的恶意而怀恨,只为别人能不被牵累,而心安。
因为蒋玉菡一事,被父亲一顿毒打,眼看丢掉性命,他没有求饶一声。黛玉劝他改过,他却说:“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不为父亲的狠心而伤感,只为难得的友情而心甘。
古人有句诗:“无情何必生此世,有爱终须累此身。”有许多人把信念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而贾宝玉的理想信念就是一个“情”字,他把“情”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
正因这种真诚洒脱、至情至性,他获得与秦钟、湘莲、玉菡等有情男儿的义气之交,收获黛玉铭心刻骨的爱恋和姐妹们的信任,收获晴雯等人的赤胆忠心。
身处封建王朝的圣殿,他本可以凭借权势走上仕途之路,本可以倚仗富贵颐指气使、倚仗宠爱而呼风唤雨,本可以轻松斩获一份天赐的“金玉良缘”,而他却选择了听从本心、固守纯真、悲天悯人,选择了做一回贾宝玉,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真正共情的人,能体谅别人,更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无条件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3、共情的人,更清醒
鲁迅评价贾宝玉:“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贾宝玉感同身受着红楼女儿们的悲欢哀乐,关心挂念身边人的曲折命运,比她们本人还要操心,还要忧深虑远。
金钏之死,他悲伤如斯,不顾凤姐的生日,遥遥出城祭奠,内心为她鸣冤。晴雯离世,他洒泪泣血,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对悲剧背后的坏人和坏制度,表示强烈的愤慨。
迎春外嫁,他以一曲《紫菱洲歌》,激情控诉:“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此时迎春虽已搬出大观园,但尚未和“中山狼”孙绍祖拜堂成亲,婚后的生活还祸福难料。然而,清醒的宝玉已从心底发出悲吟,他已经有了不祥之感。
薛蟠新娶夏金桂,贾宝玉早早就为香菱的命运担忧。因为二尤的悲剧犹在眼前,他痛楚地预测到香菱的将来。然而,红楼一梦,世人难醒。他的不安溢于言表,却无人理解。单纯的香菱,更对他报以一番恼怒和误解。他只得愁眉不展,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全府上下一片热闹欢腾,贾宝玉却悟出禅机。戏曲中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让他踌躇徘徊,沉思良久,悟得人生一梦、万境归空。
贾宝玉的痛苦,已超越了个体命运的痛苦,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面对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他默默发出沉重的叹息。面对现实的残酷,他发出无奈的控诉。
鲁迅读《红楼梦》,深深感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几千年来被否定的女性的价值,在贾宝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剧,也在贾宝玉眼前拉开了大幕。而作为贾宝玉原型的曹雪芹,沥心呕血而作出的千古奇书《红楼梦》,更成为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控诉黑暗封建制度的一把利剑。这把利剑,喊出了宝玉的满腔怒火,是对大观园女儿们的深情纪念。
共情的人,因为痛彻地理解别人、认识自己,而更深刻地体会人情、洞察世态。共情的人,因为懂得而更清醒。
贾宝玉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奇葩”,通过自己的叛逆,活出一份清醒、一份潇洒。而他身上最可贵的“共情”,让他比常人更能理解生命、理解时代、理解命运。
作者:远山近水,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