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陪读,我来说说:孩子什么年龄,该读什么书

「小贴士」

本文篇幅较长,阅读略需耐心(o゚ω゚o)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几天我分享了《“双减”最大招终于出台了!我有个迫切的建议要分享给你》,大家纷纷留言表示对国家发力让“学区房变书房”的肯定。“双减”后减出来的时间该干嘛,阅读是必选项。

为什么?因为家长心里都清楚,“双减”只是减去低效的刷题模式,并不是就此躺平,“减”出来的时间,除了给孩子适当增加些玩耍、运动,其它还是学习,只不过学的东西更多元,学的方式更高效,目标从单纯应试转化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人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未来所需呢?具体培养方向谁也不敢下定论,唯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终身学习力、思考力、良好三观这些底层架构的东西,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

而这些,正好是阅读可以给予孩子的。

所以,抓阅读,现实点说就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教育投资,你付出的每一分时间,陪孩子读过讨论过的每本书,都将转化为孩子终生受益的底层能力。

怎么抓阅读呢?不是急着买书,也不是寻找阅读方法,我们得先建立对阅读的基本认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比如,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对阅读素养测评的标准是:

对文本信息的观察、想象、探究、理解和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独立评论能力的未来公民。

而我个人觉得,除了这些偏learning的育人标准外,阅读目标还应包括育心部分,即孩子要从阅读中获得精神力量,内心的指引。

要实现以上阅读目标,孩子需要读哪些书,怎么读……这些就是关于阅读的基本认知

我们很难用一篇文章掰透全部内容,大家读起来也会比较累,今天千妈就从最基础的分享起,先聊聊孩子成长中需要涉猎哪些书,这些书又有什么特点和价值,助你建立基本认知,开启阅读规划的第一步!【不敢说全面,毕竟童书的海洋如此浩瀚,千妈也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探索者。

▲ 点击查看大图

图画书[绘本](0岁+)

英文中图画书是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依靠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用图文合奏的方式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从出生,最早接触的书就是图画书【绘本】。

给孩子买过图画书的妈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惑:

“看上去薄薄的一本书动辄好几十元,没多少文字,孩子不到两分钟就翻完了,又不能用来教认字,究竟有什么用呢?”

看完下面两点,你或许会对图画书【绘本】有更深的理解:

美的感受

好的图画书,至少包含了两种美:插画之美和语言之美。

很多经典图画书就像一座小小的美术馆,书中插画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作品,他们的绘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有着深厚艺术功底的大师,比如线条绘本大师谢尔·希尔弗斯坦,拼贴画绘本大师艾瑞·卡尔,水彩画绘本大师琼·穆特等等。你看:

李奥尼的《小黑鱼》,水彩画表现出了自由自在的视觉效果。

▲《小黑鱼》

泷平二郎【日本剪纸艺术创始人】的《魔奇魔奇树》,新颖的版画形式呈现出充满童话色彩的魔幻景象。

▲《魔奇魔奇树》

范奥尔伯格的《陌生人》,层层交叠的彩铅编织出细腻的色彩和纹理,将秋天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眼前。

▲《陌生人》

李·伯顿的《小房子》,透过色彩的强烈对比,表达对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感观和情绪。

▲《小房子》

孩子翻阅这些书,就是一种美的熏陶,美感的提升,在观察与想象图画中迈入艺术的门槛。

除了插画,语言之美也是图画书创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看似简单的文字,都是作家们经过无数次打磨才最终敲定!

比如《打瞌睡的房子》,作家奥德丽·伍德写了三个多月,一遍遍重写,一共写了一百多遍。

▲《打瞌睡的房子》

最终以重复叠句的结构,使文字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你听:

“在那位老奶奶身上,有一个小孩......在打瞌睡的房子里,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

“在那个小孩身上,有一只狗......在打瞌睡的房子里,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

它的语言妙在哪里呢?我给大家举个例。

有本很出名的英文绘本叫《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几乎所有初学英文孩子都会读。

它的句型和《打瞌睡的房子》一样: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下页是只红色的鸟,“I see a red bird looking at me”,然后又是“Red Bird, Red Bird, What do you see?”一直循环下去。

当年我给千寻念这本书后,很快她就能用单词造句,比如她说“Dear Mommy, Dear Mommy, What do you see?”然后我就回答“I see a pretty girl looking at me”。

这就是带韵律的叠句魔力,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词语和句型。

不只韵律,好的图画书在文字的凝练度和呈现上也有着深刻考量,比如我们熟悉的苏斯博士,用五十或两百个单字,就能创造出一篇节奏复杂的奇妙故事!

我印象很深是他的《霍顿孵蛋》,霍顿Horton是主角大象的名字,你念念看,ton,ton!像不像大象踩地的声音?

这些精心设计,充满韵律、凝练的文字所传递出的感觉,就是儿童语感建立的源头。

思想的交流

好的图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作者传递的内容,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平视,是思想的交流而非说教。

我还记得,让千寻学会用幽默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勇气》

不在乎旁人眼光,自信站上舞台的《大脚丫跳芭蕾》。

▲《大脚丫跳芭蕾》

还有不挑食的《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乖乖刷牙的《牙医怕怕,鳄鱼怕怕》……类似的图画书我分享过很多,你可以在合辑中查看《2-6岁绘本清单|培养习惯读什么、提高情商读什么...全了!》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三观和认知的建立都需要从成人处获得经验,我们也深知这点,于是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

但人际关系怎么处理、情绪怎么处理......这些都不是教科书能给的,也极少有厉害的成人能用契合儿童的方式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图画书却借助精美的插画和有趣的故事做到了!

当然,图画书的价值绝不仅仅这两点,以后我们单独讲图画书时再细聊,但大家至少可以通过我的分享体会到:

一本好的图画书制作过程复杂而漫长,单是作者的创意、构图都耗费不少心血,有的甚至长达几年时间精心打磨,其带给孩子美和语言的感知、思想的力量,难以用物质衡量,几十元真不亏。:)

桥梁书(5岁+)

桥梁书作为孩子阅读过程中比较特殊的过渡类书籍,可能有些读者还不熟悉,千妈先做个简单的科普:

桥梁书(early chapter book),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是为孩子从“依靠大人阅读”向“独立阅读”过渡搭建桥梁的读物。

基本上,有一定识字量的小学低年级孩子都可以介入桥梁书,为后面的文字书阅读做准备。

桥梁书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图画书有什么区别呢?我给大家做个对比:

▲《我的狗狗会哈哈笑》

上面这张插画就是典型的图画书,图为主字为辅,而且图和字是高度融合的。我们再来看经典桥梁书《青蛙与蟾蜍》:

▲《青蛙与蟾蜍》

你会发现,文字明显增多,图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为帮助孩子理解文字的工具。从故事完整性来说,桥梁书的内容也比图画书多,情节更复杂。

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自主阅读搭桥梁,因为孩子识字量不多的时候,直接从图画书过渡到文字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有了桥梁书,就好比学游泳有浮板、学骑车有辅助轮。

好的桥梁书除了具备“图少字多词熟”的基本特点外,还有个简单而重要的优点:

吸引孩子。

得让孩子乐意读,桥梁书的功效才能发挥出来,于是优秀的桥梁书总会有很多贴心设计,常用字和口语式对话多,故事有趣,代入感强,让孩子感觉故事里的角色就和自己朋友一样。

这些设计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儿童视角。

比如之前我陪千寻看过的《福斯哈斯会笑会闹的成长故事》系列,“坏蛋雅克的计划”,听名字就是小朋友喜欢的风格,其中包含大量常用词的对话,让孩子读起来很顺畅,轻松建立起独立阅读的信心。

▲《福斯哈斯会笑会闹的成长故事》

还有《神探狗狗》《怪杰佐罗力》《了不起的多莉》也都是口碑很好的桥梁书。关于桥梁书的选择,千妈之前分享过文章,需要的爸妈可以看看《暑假助娃大量识字+独立阅读,亲测这10本桥梁书最有效》

虚构与非虚构类读物(6岁+)

当孩子经过桥梁书的帮助,迈入独立阅读时,我想跟大家聊聊文字书里的虚构和非虚构类读物。

首先,我们来看看虚构与非虚构类读物如何区分。

说到虚构、非虚构阅读,很多新手爸妈可能比较陌生,因为我们对童书最常见的说法是绘本、儿童文学、科普、漫画......很少谈虚构和非虚构。但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和欧美图书界都会用虚构和非虚构分类。

什么是虚构读物呢?

就是作者以想象为基础创造的作品,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构的。

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儿童文学《柳林风声》、《绿山墙的安妮》,还有读小库《名师大作》这样的经典文学,戏剧诗歌神话等,都是虚构类读物。

▲《读小库大师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有类自然科幻读物,也是属于虚构类,比如我们之前分享过的《凡尔纳科幻》、《自然故事》~

▲《自然故事》

很多家长觉得讲自然、科学嘛,那肯定是非虚构,其实不然,fiction和nonfiction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虚构”,即便是自然科普读物,如果以虚构情节为主,那还算虚构读物。

虚构读物主要是干嘛的呢?它是影响心灵,把握做人大方向的。

有家长觉得,孩子读多了虚构的文学作品容易多愁善感,却忽略了“感”其实是人很重要的能力。

一方面“感”与我们的三观紧密相连。

经典优秀的虚构作品,虽然是虚构,但作品里的人物、情节、生活环境、情感,无不真实反映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展望,往往也都有立得住的价值观,像柳林风声、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系列,还有母语系的《百年百篇》等,都能给孩子带来善良乐观勇敢等充满积极力量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弥足久远。

因为随着物质越来越丰盈,人们对基本生存的诉求降低,反而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感,孩子将来有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离不开早年三观的打底!

▲《柳林风声》

一方面,“感”所代表的移情能力是领导者和企业家必备品质之一。

早在2013年,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就发现阅读文学作品能提高阅读者的移情能力。当我们阅读故事时,我们感受和理解着不同角色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与情感,这让我们更懂人性,能更加成熟地处理与人相关的事务。

什么又是非虚构读物呢?

就是基于真实事实和信息的作品,它们是客观的。

比如一些硬科普,DK的百科书和我们之前分享过的科技杂志《万物》。

▲《DK儿童人类历史百科全书》

还有纪实类人物传记、历史地理、人文社科哲学等书籍,比如我之前分享过的《藏在地图里的中国历史》、《读小库名人传记》、《希利尔讲世界史》等。

▲《读小库名人传记》

非虚构读物主要干嘛呢?

它是指向现实,讲述世界万物运转的秘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原理与技术发展的。帮助孩子窥见真实的世界,了解人、社会的发展轨迹。

阅读非虚构作品,孩子能学会基础学术研究的方式,培养科学人文精神,未来生存需要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更多是以科学、人文知识为基础。

举个例,一本讲童工的社科类书籍,它会讲到造成童工的原因、童工目前的生活状态,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对他们的帮助,以及后续困难等等。

这些事看似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很远,但它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孩子了解越多,格局就会越大,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加深入全面。

目前加强非虚构阅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趋势。最明显就是中高考语文中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开始大量使用非虚构素材,强调考察孩子的科学、思辨能力,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其实我们前面说到的图画书里,也有些非虚构读物,比如小小孩看的认知百科类图画书。

但我没在图画书这个类别里提出,是因为从实践角度来看,孩子不识字的时候,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虚构与非虚构占比并不重要,什么都可涉猎,家长也不用太在意。

小学后孩子进入文字书,阅读量会成倍增长,这时候就尤其要注意阅读均衡,不能老读虚构作品也不能老读非虚构作品。

这也是我特意把虚构和非虚构读物放在最后一起讲的原因。

就是希望大孩子的家长读文章时能“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孩子平时读了哪些书。如果虚构读物占比很大,那你就得给孩子适当补充些非虚构读物,培养其科学人文、思辨精神,如果孩子读硬科普多,那发展三观,为心灵注入力量的文学作品就得加上啦!

EASTWEST

今天文章稍稍有点长,但对阅读新手妈妈来说应该是很实用的,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知道孩子需要读哪些书,而这些书又在他/她的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也是千妈新学期flag的一部分,我想在这个学期帮大家梳理出孩子阅读的“规划图”,好好把阅读这件事掰清楚。

今天我们简单聊了聊书籍类别和不同书籍的特点,大家对孩子要读哪些书有了概念,后面我们会继续聊书籍的分龄建议、不同类别书籍的阅读方法等,让即便对阅读完全不了解的爸妈,也能通过我的分享,对“孩子读书”这个事儿做到心中有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