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颈肩痛”还是“腰背痛”,原因都与假期间我们的生活状态有关。玩微信、聊QQ、刷抖音、听音乐、追剧、发呆……我们的生活内容就是如此简单,但它们的共性在于——静止大于运动!从医学角度分析,看似“静止”状态的我们,身体上的肌肉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这种假期后的肉体疼痛表现,应该诊断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1骨科门诊有1/3的患者是因肌肉骨骼疼痛前来就诊的;4在人生命中有85%的人至少出现过1次这样的疼痛。因此,肌肉疼痛常常被大多数患者误解,其实多数情况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因此,了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特点有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除疼痛外,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活动受限。原因在于,患者因惧怕疼痛而间接引起的活动受限,比如转头受限、弯腰受限、屈腿受限等。原发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病部位包括:颈部、上、中或下背部、肩部、髋部、盆底、胸壁等。当然,还有一类继发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与使用其他药物有关,比如免疫抑制剂等,其可能表现为全身多处疼痛。颈肩痛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常有疼痛表现,但多为上肢远端、双手的疼痛或麻木,伴有指尖感觉异常等。
而颈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多位于颈项部两侧的肌肉,多表现为疼痛伴酸胀感。
腰背痛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疼痛多在下肢,常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背外侧等,腰部症状不明显。
而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多位于腰部脊柱两旁的肌肉。
肌肉及骨骼的结合处是关键点,因为人体的运动是通过肌肉牵拉骨骼实现的。肌肉接触点受到持续的收缩活动刺激,从而导致疼痛感受器局部缺血、缺氧和神经生理学改变,从而引起疼痛敏感,最终将疼痛感受引向到接触点的深部。因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点多位于骨骼的肌肉附着点附近。人体的每个动作都是在肌肉的收缩或舒张的帮助下完成的。人体最简单的动作——站立,就是在伸肌和屈肌的共同平衡下实现的。比如:竖脊肌是强有力的躯干肌,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后伸,并可仰头,对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臀大肌可以维持身体平衡,防止躯体前倾。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是肌肉仍处于激活、发力状态。肌肉在静止状态的持续发力就会通过上述机制引起疼痛。因此,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如长期从事文案或设计工作、长期从事驾驶工作的人,易出现颈肩痛或腰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生与很多生活中的因素有关,包括:提拉重物、反复弯腰、扭转身体、重复运动、长时间持续的姿势,如头部倾斜或低头以及心理社会压力因素等。因此,人们需要了解这些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出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不依靠影像学检查。但是,影像学检查(X线、CT、MR、超声等)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如: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纤维性肌炎等。建议继续常规的运动,以持续缓慢的肌肉牵拉运动为主,逐渐恢复肢体的活动范围。运动的原则以轻缓、有限为原则。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疼痛加重,建议继续缓慢轻柔拉伸肌肉,避免给患者增加紧张心理。不建议进行力量训练,因为力量训练可能加重肌肉与骨骼附着点的应力,从而加重病情。筋膜疼痛综合征通常需要药物镇痛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为例,给药方式包括外用和口服两种。外用药物不通过消化道给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而口服 NSAIDs在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治疗中也占据核心地位,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主要包括传统的NSAIDs和COX-2抑制剂。NSAIDs对于各类骨骼肌肉疼痛均有效,且镇痛效果要强于对乙酰氨基酚。但传统NSAIDs需要注意胃肠道、心血管风险等。相反,COX-2抑制剂的胃肠道风险明显降低,具有比传统NSAIDs更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