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文理分科的危害有多大?怎么办?
新年给自己放了一个星期的假。这是我2017年第一篇关于阅读的文章。
201701:文理分科的危害有多大?
文/筱婷 图/网络
昨天晚上跟先生争论,心里都在生闷气。我们吵架从来不是激烈模式,是讲理模式,就像辩论赛一样,态度客气但是都不服输很想说服对方。
昨天的争论讨论到最后突然就讲到了学习焦虑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工作太忙了,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自己很想专注读一些书来提升一下自己。我认为想要获取资讯或者知识,并不需要正襟危坐,随时随刻都有机会被动或者主动获得知识。
从讨论如何学习的问题深入下去,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思维方式是那么的不同,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之间的差异性高达99.999999%,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先说明下背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成绩还不错,工作也积极努力,算轻度学霸。大学上的同一所985/211重点大学,旦他是又土又木的工科专业,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本硕年年奖学金,踏实钻研一根筋;而我是标准的中文系女汉子,文艺浪漫逃课无视规矩特立独行。
表面上看,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优秀人才,其实我们只是教育机构训练出来优秀合格的产品。在我们的主流教育体系里,严重缺乏将“如何做一个人”当作教育目标的部分。我们被当作工具来训练,毕业以后又被当作工具而使用。
因此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方面,我们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我们容易从具体的(也就是很表面的)方面进去了解世界,不懂得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背后规律。我们有哲学课程,但是是一马列主义为主,而不是认真思考世界的起源;我们总是完成一个又一个别人给我们的小目标,却想不清楚自己有什么目标。
其次,功利性的教育让人变得“专业”,却少了思考问题的方法。理工科的学生执行能力普遍较强,计划,实验,假设,结论,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套路可以玩的很熟练,但是离开具体的专业和问题,其实寸步难行。
再次,洗脑式教育,灌输的是资讯,而极少是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锻炼。所有“知识”都有可能过期,唯独学习和思考能力的锻炼提升不会过时。大多数中文专业的课程是文学史,价值很低,反而最有价值,最专业的部分:文学批评,往往被弱化。前者只需要死记硬背,后者往往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对史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发掘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功利性和功能性让文理过早分科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了“专业”,干脆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专业上了。
于是,典型的理工生的世界里只有一个个点,每个点都是值得向下深挖的矿井。一旦选定了一口井,不论如何,就有一头扎进去,就算挖到地心,也要挖出点矿来。典型的文科生则是一张网,不论看什么都能找到联系,但如果想要挖到金矿,缺乏在某个点上扎根下去的积极性和坚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花更多时间在等待缪斯女神的降临,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死磕。
在文理分科的初期,已经提现出了教育的偏向性。为了应试争夺优质教育的机会,分科越来越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正常情况是高二开始分科,但是依然要学习全部学科内容,高三才会有少量教材上的区别,考试上有所侧重。事实上,班级师资的配置在高一的时候就已经是按照文理班目标分配好了,虽然学生分配并没有体现出来。
我身在一个“理科”班级,学习氛围就自然偏向理科。数理化全是资深优秀的老师,史地政则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的新老师,课堂上学生对也文科老师极不尊重,连知识点都没有认真掌握,更别说文科的思维方式了。高二我义无反顾选择了文科班,情况大逆转,理科老师被无情嘲笑。
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教育都非常功利。学理科的优生才能称为学霸,文科再优秀,都会被看不起,大部分文科生是因为理科成绩不够好才会被迫弃理从文,因为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读理科,未来成为专业人才。甚至在我上初高中之前,就有女生学不好数理化的论调。不知道这些偏见给多少人造成了心理暗示,最终放弃了完善自我的机会。
理工科思维越向上走,越狭隘,越容易走进死胡同;文科思维总是飘在空中,难以落地。
所有文理分科的孩子,几乎都是缺少一半翅膀的天使。只用一只翅膀是飞不了的。小时候,一到夏天雨季,白蚁会进化出翅膀,变成飞虫,离开自己的家族自立门户。我们喜欢抓住这些有两对翅膀的飞虫,扯掉它们一侧的两只翅膀,放到桌上戏弄。失去一半翅膀的飞虫会失去平衡,越是拼命努力扇动翅膀,越只能原地打转。
抛开教育中的偏见不谈,既然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残缺的,我们就应该通过主动学习去弥补自己的不足。阅读和实践都是学习提升的方法。阅读并非总是打发时间用的,它是理论学习和快速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我的调查和了解中,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读书,就算有阅读,也大部分是专业书,即跟工作和学习相关的书籍,是被指定阅读学习的内容。包括高校老师,自我阅读的习惯也不普遍。
很多人对阅读有偏见,要么狭隘的认为阅读就是读小说,是浪费时间;要么认为阅读是学习,自己没有完整的时间来完成。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阅读只是一种学习提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即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弥补自身的思维缺陷,资讯不足而进行的一种投入方式。
比如说,我认为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于是我会自己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资料来学习。比如我买了思维导图和知识管理的书和课程。
哲学方面,我还买了《世界观》(科学哲学)。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我和我先生都没有了解过科学哲学。其实这并不是很高深的学问,反而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的学科,对每一个人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都有非常高的指导性意义。
生活方面,比如《传家》,用一年四季的结构,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容纳进去,即可以作为自己了解四季生活方式,感受生活之美的书,也能作为给孩子的文化传承教育读本,美和实用完美结合。这样的书我自己会买,还会推荐给朋友。
我不会给所有人首要推荐文学作品。文学是艺术类,它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较好的理解。
如果有人问我该读什么书,我会反问你想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以及你已经读过什么书。这样才能给别人适合阅读的书。
我先生工作很忙,很少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会愿意听我讲一些刚了解到的新观点。也会尽量抽时间读一两个短篇小说或者其他文章。有选择和有目的性的阅读,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狭义的阅读,指读书,甚至纸质书,但是广义的阅读是一种能力,通过解读媒介传递的信息获取信息和锻炼思考能力。
寻找通过阅读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方法论,这是我2017年的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