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正文共1948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第11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第10篇读书笔记·
从前我一直觉得,只有改变外部环境,才能获得自由。现在才知道,原来只要改变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获得自由。
这个认知的更新,来自阿德勒。在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后,我的焦虑症被彻底治愈了。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多多少少,“焦虑”情绪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通病。大部分人,都曾因为工作或者生活上不顺心的事情焦虑崩溃过。如果它只是一种情绪,那还好,情绪过掉以后,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之下,可能会导致精神压力过大,终究不利于健康。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性的内在动力。要知道自己是否优越,那不可避免还是会比较。比较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跟谁比较?
如果说,跟别人比,总看见别人收入比我高、家庭比我幸福,或者说总觉得朋友混得不如自己,也害怕朋友比自己过的更好,这种观念会来带无穷的竞争。不是在担心自己哪一天被超越,就是在担心自己会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竞争压力,患得患失,可能就是内卷和焦虑的原因吧。
有人说,那我躺平,退出竞争总可以了吧。
其实如果阿德勒提出的“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这个前提成立,那就不可能真正躺平。“躺平”就只是一种自嘲。
假如我们跟自己比较会怎么样呢?
用理想的自己对比现实的自己,那肯定也有差距的,而且比较的结果总是让现实的自己感到自卑。这种自卑如果成为我们努力上进的动力,人就会不断的超越自我,最终获得价值。
这就是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核心思想。
超越自我,而不是超越别人。把自己的理想当做目标,而不是把获得第一名当做目标。这样的价值观,既能满足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又可以避免竞争内卷。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这样的状态,这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对组织、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真正的躺平,不是再也不努力了,而是退出和别人的竞争,开始追求自己的卓越人生。
除了竞争中会感到焦虑以外,自己跟自己比较,也会让人产生焦虑。
比如,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存在较大差距或者不可逾越的鸿沟;理想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行动;还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压力,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逃避现实,通过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幻想。
我理想中的自己就是自由的状态,我讨厌别人给我规定动作。我喜欢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工作,喜欢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路径去达成目标。我还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并且和别人分享价值。
但是现实中的我,是996工作制,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工作之余只想睡觉补充体力,没有时间陪家人,也没有精力去充实和提高自己。
矛盾之下,当然会产生焦虑。而且,还会让自己觉得,这样的困境是自己无法解决的。
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把“生活方式”定义为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简单说来,就是性格。
人居然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听起来不可思议,不过确实有可能。
我以前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所以在工作中我总是表现得非常拘谨,常常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敢表达反对意见。
其实在对待长辈或者领导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面对领导的安排,任何时候都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
一开始我也不敢直接向老板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后来我给老板写了一封邮件。最终老板回应了我的提议,并且跟我面谈了我提出的建议。从那以后,我发现了自己其实是可以提议的,只要这个方法是更好的,它很有可能被接受。这样的经验多了,我就比较放松且有准备地面对老板了。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
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为“对他人的关心”。
这是他在总结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模型后,提出的最为具体的行为建议。
仅仅这一个改变,就非常非常需要勇气,这需要承认自己有执着的勇气,需要觉察自己情绪的勇气,还需要不畏艰难去改变自己的勇气。
改变自己的思维惯性,最最需要,特别的勇气。
但是,为了我渴望的自由,我愿意积攒这份勇气,改变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