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艺术 | 笔墨融情——郭世红国画作品欣赏

众所周知,传统与创新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似乎是当下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关于传统与创新,古往今来在中国画的问题上也总是在围绕着这个题目展开着激烈的争论。

关于创新这个问题,近代以来,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吸取西方美术元素中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发展,使他们笔下的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新面貌,并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导地位。为适应新的形式,当今的中国画也必须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摒弃!如今出现了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墨、颜料在宣纸上绘制具有西方审美思想的作品:当下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画集或是大大小小的中国画展上,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的作品由于过多强调色彩及光影的变化丢掉了笔墨,过多追求形似而失去了气韵。许多的中国画乍看去,就是一幅写实的油画或水粉画。只不过是作画工具和材质的不同罢了,也许恰恰正是这一点才把它划为中国这一评审范围的。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墨、颜料在宣纸上绘制具有西方审美思想的作品,这并不是首例。可以说有不少国画家试图以此突破传统,发展创新中国画。殊不知,这种生搬硬套,全盘西化式的“创新”无疑是对中国画的肆意践踏和扼杀。缺乏中国画语言,脱离传统之作,又怎么能深入群众,又怎么能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呢?

▲ 郭世红|依恋 140X185cm

诚然,中国化的创新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离开中国画的特点与风格去凭空的创造。中国长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形式,适应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广大人名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我们所谓的要研究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并不为了束缚自己,而是为了“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为了更自由、更充分的运用这些规律表现新的思想内容,服务于新的审美观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来表达新的内容、新的意境。

脸皮是唯物论认为艺术的发展有民族范围的继承性,这就要求对传统艺术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的应该是客观和全面,区分的应该是精华和糟粕,对于实现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而言,要采取一种“两端深入”的做法,一端是西方现代艺术,一端是中国传统艺术,两者并存互补才是最恰当的。而这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画领域。中国画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宜居人与自我的和谐的传统精神,使其成为一种“绿色绘话”,它的发展对世界美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郭世红|冬日晨曲 140X195cm

面对着外国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之后以及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乃至抽象主义、观念艺术等,中青年一代中国画画家都各取所需,或多或少地有所吸收。中国画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但与外来的绘画艺术,也有其相通的艺术规律,而且应该吸收外来的绘画长处,丰富我们中国画的艺术技巧。在吸收外来绘画的长处时,一是要经过批判,二是要经过消化,要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创新并不是什么坏事,人人都有见异思迁的习惯,不会老是停留在同一事物上或一层不变,世间万物都在变(无时无刻),更何况艺术。古代中国画对西域画风的兼收并蓄,対西洋画发的融入成凹凸法,这些都是中国画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结果。但再怎么创新,也应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不变,中国特色不变,思维方式不变。创新若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那么只能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什么要创新,这和人类猎奇心理、喜好新鲜,不喜平淡有关。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是由于生活中激情迸发,是经验的积累到一定时期,是一种现代观念和对传统思考的碰撞。

艺术贵在创新,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毛主席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关键是在怎样创新?中国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而创新发展必须以传统为根基。对西方绘画,可以借鉴,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国画大师,他们固守传统,凭借勤劳和智慧,借古开今,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徐悲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凭借他们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和对西画精神的研究,大胆的探索,融会中西而自立面貌。他们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入中国画,使其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造型意象之中。徐悲鸿曾说“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绝不能脱离传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求变化,求发展。但艺术上的“变”不应该是抄袭代替创造,虚伪的炫奇代替真诚的表现!那种盲目排弃传统的艺术作品又如何在真诚的自然中站稳脚跟呢?

▲ 郭世红 |山水

中国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在传统与创新的争论中,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应在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发挥我们各种绘画传统长处和特色的同时,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特色,既不能固守传统,又不能完全模仿西画,而是需要广大艺术家以中国民族精神为根基,来开拓和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出现代性的中国画来。

因此,坚持传统与改革创新并不矛盾,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基础生寻求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传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厚积博发,自燃出新才是最佳出路。深入传统,就像站在古人的肩上,你会学到很多,你会更高,更深。充分利用传统精华,在融入你个人的审美意图,注重特点,你会自然出新。

三、作品欣赏

▲郭世红|牧驼人家 120X180cm

▲ 郭世红|竞风流 185X195cm

▲郭世红|驼声 120X190cm

▲郭世红|日高春正暖 96X96cm

▲ 郭世红|春山欲雨 140X168cm

▲ 郭世红 |溪山飞瀑 68X68cm

▲郭世红|秋山未老 52X240cm

▲ 郭世红|古韻 75X240cm

▲郭世红|溪山春韵 68X68cm

▲ 郭世红|秋山泉声远 138X185cm

▲ 郭世红|春山水流香 140X185cm

(0)

相关推荐

  •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余晓泉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余晓泉 网络美术馆2021-03-03 14:50:54 艺 术 简 历 余晓泉,1973年生于福建长汀,2016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现为: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石狮 ...

  • 风从长安来丨石朴书画展在深圳开幕

    2020-12-12 10:15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陈慧娇)12月10日,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巨臣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陕西日报社.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协办的"风 ...

  • 郭汝愚:文化本能

    文 化 本 能 文 / 袁 瑜 人们常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书画名家郭汝愚一语道出了儒释道三者的交融互补关系.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浸在传 ...

  • 【5A推荐】笔墨语言的趣味——陈明

    人物 68x46cm 2012年 陈明 1974年生,安徽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艺术学博士后.出版专著4部,合著6部,发 ...

  • 百家艺术 | 笔墨之间 皆为情怀——常绍彦花鸟画赏析

    当代花鸟画家常绍彦,山东淄博人,自幼便在故乡文化的陶冶.孕育下,养成了爱自然.爱乡土的秉性,并无师自通地面对造化的万紫千红与纷繁复杂开始了童年的想像和信笔涂鸦,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数十年来,常绍彦不 ...

  • 百家艺术 | 笔墨无形画 丹青不语诗——王本杰山水画欣赏

    自然中的山水,是一种精神.是造物者创造之初,所赋予自然生命的灵性.绘画中的山水,又有一种精神,是画家情感的家园,王本杰老师的画,在写意性和写生性的基础上,将笔墨进一步概括,甚至在某些画作中提升到近乎抽 ...

  • 百家艺术 | 笔墨清雅 豁达浑厚——周圣祥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历史悠久,历朝历代所出妙品.能品更是层出不穷.当今画坛,论及各种画派技法则广博精深.各有千秋.虽然艺术作品有很多的形式,既可以是大气雄浑,也可以是清新典雅,既可以是肆意纵情,也可以是温婉含蓄.但 ...

  • 百家艺术 |非常·国风——喻潇芳新水墨作品、瓷画欣赏

    中国新水墨领军人物导师周韶华称赞作品有独特标识,大气. 中国美院教授.连续两届获中国最美书的作者洛齐先生称赞喻潇芳的戏剧水墨是当今难得的优秀艺术作品. ▲2018年5月<非常.国风--喻潇芳新水 ...

  • 百家艺术 |象由心生 浮生若梦——杜春生国画赏析

    初见杜春生先生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草,往往被它的斑驳陆离的色彩线条所遮蔽,在朦胧中包含着阅读的吃力和把握的不确定性.因为他的绘画渲染的有些过于张扬,就是这种张扬态势干扰了我们传统的欣赏视 ...

  • 百家艺术|生活的启迪——田宏图版画作品赏析

    我的童年是在科尔沁草原东部.辽河边上的一个小乡村度过的.母亲描得一手好花好景,当地民间画工,纸手匠,巧大姐,旧私塾"老学究"的一手好字和巧作,尽管我小时还看不懂,但同样使我羡慕和神 ...

  • 牛气冲天——郭世昌山水画作品欣赏

    牛气冲天——郭世昌山水画作品欣赏

  • 郭世昌山水画作品欣赏

    2018年第143期||总第255期 郭世昌山水画作品欣赏 郭世昌,1954年生,武汉市人,职业画家.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研究员. 1997年11月在日本横滨举办 ...

  • 梁世雄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8-02-28 09: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