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唤醒城市记忆——平城乡地名简介(五)
李兴集 在杞县城西北22公里、平城西7公里处。3个村民组,240户,1203人,耕地1613亩。李兴集村委会驻地
明初李、程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李程集”。后讹传为李兴集
聚落矩形,面积14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11眼,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兼营建筑、木泥工、油漆、运输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东通213省道
刘石寨 在杞县城西北22公里、平城西北7公里处。8个村民组,311户,1507人,耕地2343亩。刘石寨村委会驻地
明初刘、石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筑寨,故名
聚落呈条带形,面积18万平方米。纵横主街“十”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20眼。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兼营木、泥、运输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东通213省道
杨路寨 在杞县城西北22公里、平城西北7公里处。1个村民组,82户,425人,耕地657亩。属刘石寨村委会辖村
相传北宋杨六郎率领兵马巡视镇护都,于此扎寨宿营,故名“杨六寨”,后讹为杨路寨
聚落狭长形,面积3万平方米。纵横主街“十”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4眼。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兼营运输、建筑、木工等副业
卫生室1处
大路东通213省道
老官陈 在杞县城西北19公里、平城西北4公里处。13个村民组,455户,2278人,耕地3175亩。陈寨村委会驻地
清乾隆末陈德后裔由高柴迁此建村,因陈德长孙陈忠曾受御赐匾额“老官陈”,故名
聚落呈狭长形,面积36万平方米。1条东西街。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27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棉花等作物
南通213省道
贾庄 在杞县城西北19公里、平城西北4公里处。1个村民组,49户190人,耕地300亩。属陈寨村委会辖村
姓氏命名该村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24万平方米。东西2条街。民舍沿街而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钢筋水泥结构平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6眼。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木瓜园 在杞县城西北19公里、平城西北4公里处。1个村民组,36户,160人,耕地260亩。属陈寨村委会辖村
据说解放前,是陈寨陈姓菜园,多种木瓜,佃户多,落户居住,而得名木瓜园。
聚落呈长方形,面积2万平方米。东西2条街。民舍沿街而建,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5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
南道213省道
高柴 在杞县城西北19公里、平城西北4.5公里处。6个村民组,230户,150人,耕地957亩。高柴村委会驻地
明初王、吴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王某善习武艺,人称高才,就以此为村名。后“才”讹为“柴”
聚落矩形,面积11万平方米。纵横主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17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棉花等作物
卫生室1处。
大路南通213省道。
孙府寨 在杞县城西北17公里、平城西北2公里处。9个村民组,439户,2196人,耕地2200亩。孙府寨村委会驻地。
据《杞县志·地理志》载:原名孙甫寨,姓名命村名。后“甫”讹为“府
聚落椭圆形,面积15.6万平方米。纵横主街相交。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黏土,机井27眼。主产小麦、棉花、豆类、玉米、红薯等作物,兼营建筑、木、泥、油漆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南通213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