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周易原型,以賁卦為例

卯月初,字道易经班开始系统讲解周易学理。课程应需多年,一直没开,觉得还要很多问题没解决。但随着研究深入,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带出二三个问题,试图全部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决定带着探索和研究讲解。

周易注释古今上千,40年来也出了不少注本。我手头经常翻阅的有20本,主要参考的有6-8本。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让我完全信服和满意的译本很少。

 書架上的部分周易書

其中两个方面的问题较突出:其一不同注译的解释差异很大;其二卦辞、彖辞、象辞和爻辞不一致,尤其是卦辞与爻辞所系,经常是“两张皮”,如何统一,令人困惑?很多读解周易的专家,无视这些“异常”,而强行“解释”,像《周易直解》表示卦辞和爻辞本身含义不同。这些困惑,我在读解汉字时也遇到过。这导致汉字原型的研究方法。而周易读解遇到的问题,也促使我探索易经原型的奥秘。有幸的是,很多卦,都显现其相应的原型信息。当然为了圆通卦象和爻辞,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经常为一个卦,花费三四天。尽管易经课程投入巨大,但易经原型的发现所带来的愉悦和激动,让人感到,再大的付出也在所不惜。

探寻易经原型,一者尽量吸收古今易学研究成果;二者需要加入哲学、神话、文化人类学、分析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三者动用相关汉字原型,补充、演绎和激活卦象意义,据此方能觉察其微妙和独特。本文先与大家分享贲卦的原型。

山火贲卦(彖辞)关乎文饰、文明。但是贲卦卦辞:“贲:亨。小利有所往”好像看不出文饰、文明的意味。这就需要深究“小利有所往”含义。翻阅诸本周易书的解释,也没能讲清楚两者的关系,如李光地《周易折中》(193页):引程传“文饰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于进也。”金景芳《周易全解》(180页)认为贲讲文饰,质和文是一个对立面,质是主要的。质而有文饰,方可亨通,理应“利有所往”。但又加个小。“小”的意思是文饰不可太过,文不可胜质。周振甫《周易译注》(81页),对此只是说:柔来文饰刚,所以“小利有所往。”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156页):“贲卦的卦象是亨通的。它象征着可以有小利,并且可以有所往。”刘君祖《易经与现代生活》(260页):“噬嗑以強硬手段求亨;賁以文飾求亨,文飾之亨不能耐久,只能小利有所往。”高亨《周易大传今注》(188页):“有所往则小利。”《髙岛易断》(313-314页):“离火之明,遇山而止,则所进者小矣”。何新《大易新解》(101页):“远行有小利。”李守力《周易秘钥》(属于较近的研究成果)谓“贲卦:通达,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

以上所列“小利有所往”的各种解释,大同小异,而且大多限于“字面”,较少涉及贲卦彖辞文饰文明之谓。这些解释自然难以释怀,即便以锐意创新、意趣贯通见长的刘君祖也未能“免俗”。笔者不得不再度查阅各类周易读本,苦苦思索,多日无果。只好拿出压底读本——黄寿祺 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版,1994年10月第五次印刷,简称黄张本)“平說”。        该书译文忠于原文,但注解精密,引用历代注本,加上说明,最后还有总论,层次丰富,分析详实,兼顾各家观点,比较“中规中矩”,是迄今最具完备性的注本。我也经常推荐此书。

黄张本《周易译注》本于古籍,註譯方面相當規範,也非常谨慎。本以为他们对贲卦卦辞的解释定然从众,不会(如何新等)出格。不料作者“一反常态”,另辟新径,把“小利有所往”解释为“柔小者利於有所前往。”并在注释里说:小,阴称小,谓“柔小”。此言“文饰”之时,柔小者,尤須加飾,可显其美,故“利有所往”。作者又在卦辞注释下的【说明】里指出“小利有所往”之义,旧说不一,今举两例以备参考。其一程颐;其二壬申子(详见《周易译注》188页)。

黄张本“小利有所往”的这一“超常”解释,讓人眼睛一亮,感到卦辞与彖辞的关联。笔者循此探幽,深感卦辞微言大义,别具洞天。

“柔小者利於有所前往”,因为“柔小者,尤須加飾,可显其美。”此说也是表象。对此我们不得不追问:“柔小者”是谁?作为文明象征的贲卦,“柔小者”关乎文明的主体——人和人类。文饰是人类的行为,这在古代世界很普遍,今日依然流行。

文饰何以“小利有所往”?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弱小者喜欢文饰,是谓了弥补其弱小而显示其伟大;换言之,自卑者喜欢放大自己,以夸张的形式,抬高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去海运学院(今海事大学)造访好友。其室友长得瘦小,又内向不言语,但故意定制一件肩宽背阔的西装,穿上时,还不忘弓弓身体。现在想来,这也是“小利有所往”的表现。

鎧甲是加強版的文飾,放大身體之“小”

從人类角度讲,柔小者,是相对于动物的强大而言的。而文饰,也不止于装饰性么,而是文明、文化活动,是以工具为基础的劳作实践,以语言为基础的精神生活。而这令人想起生物哲学人类学(参见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8-125)。

生物哲学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格伦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未特定化(Unspecialization)。动物和猿在体质上要比人特定化,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地的生活条件和需要,这恰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如大熊猫的牙齿和消化器官就像是为了四川山区生长的剑竹而特制的一样。又如老虎食肉,牛食草。动物的感官也比人特定化,如狗的嗅觉、猫头鹰的视觉、鸽子的方向感等等。动物的特定化的影和范围也就是动物的本能。

相反,人的器官没有特定化,人的牙齿荤素都可以吃;人也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从人的为特定化出发,观察人独特的物理-形态学状态,人是以“匮乏”为其特征的;就是说与任何其他高级哺乳类动物相比,人在形态上是消极地通过他的缺陷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人没有动物那样的天然毛发或皮肤对付恶劣的气候环境;没有锐利的攻击器官(爪、角、齿等)去捕食;没有适应高速奔跑的肌肉组织去逃避意外的伤害(如羚羊、鹿的腿力)。人天生存在着本能的缺陷,需要人在婴幼儿期间得到父母或社会的照料,而动物不需要(小鹿生出来几分钟就会站起来,主动去此母鹿的奶)。

動物的特定化,既是優勢,也是劣勢,經不起環境的巨變

人的未特定化导致人,特别是婴幼儿难以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自然界。因其脆弱而易遭损害。格伦以此称之为“被剥夺的存在”,是被剥夺生存权力的生物。  尽管未特定化对于人类而言,是个否定性的特性,很长时期内被看做无价值的缺陷,但是这种否定性的未特定化,却与人之肯定性的更高能力有着内在联系。

人的器官不能狭隘地指定为某种生理功能,它能为多重地利用(未特定化,即未被固定,有多重可能性);人不为本能所制约,因而他能从事创造和发明;人没有获得决定今后活动的一切遗传,人能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学习)发展自身。正是人的未特定化,人才有能力在活动中补偿自己的缺陷,才能超越拥有足够自然装备的动物。这样,人的未确定性、人的缺陷、人的未特定化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同时也作为人不为环境所封闭,面向世界开放的条件。

回到贲卦卦辞“小利有所往”。这个“小”,就是人的先天缺陷而来的柔弱,是人的未特定化;而贲(文饰)就是用于补偿这样的不足和未特定化,即通过文饰为喻的文化创造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利有所往”。

从此出发,我们再来看贲卦的互卦和错卦,就有更深的理解。

一般讲,互卦反映了主卦发展的过程,也蕴含着主卦背后因素或本质属性。贲卦的互卦雷水解。解卦的卦辞曰:“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黄张本译文:《解》象征着舒解险难;利于西南众庶之地;没有危难就无须前往舒解,返回安居其所可获吉祥;出现危难要有所前往,及早前去可获吉祥。(327页)。《序卦》:“解,缓也。”解卦即緩解不利的态势。而西南坤卦为大母神养育之地,是遇到困难的庇护地。

解卦,脫離困境

按照格伦的观点,賁卦的文明之象,在於人類通過創新活動,建立新系統以應對困難,以及緩解生存環境。这便是贲之互卦解的要义。进一步引申的话,解也是解析,是文明活動的理性形態,是對事物的探究和認識,体现了山火贲的属性。其中艮为手,表示勞動實踐;離火是認識、智慧,也是概念邏輯之名(明)。

至于错卦,是站在本卦的对面看问题。贲卦的错卦为泽水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上卦为泽,下卦为水,水位下降,泽中已无水流,正是资源枯竭的象征(刘君祖337页)。这表明贲卦之文饰、文明活动,源自人的脆弱性遇到了困难。这是环境带来的挑战。面对挑战,贲的文饰文明去应对。

这么说来贲卦及其错卦困,实际上体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讲文明诞生的首要原则——挑战与应战。汤因比在他《历史研究》中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文明起源的这一原则。当冰河时期结束时,北非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原来的草原逐渐变成干旱的沙漠。当地狩猎居民面临三条出路:其一条是追随猎物向北或向南迁移;其二依靠耐旱的生物勉强过活;其三通过驯化动物和从事农业而解救自己。第三条出路就是面对环境提出的挑战,奋起应战。经过长期艰苦劳作,终于建立尼罗河谷农业灌溉系统,成为农业粮仓,创造了埃及文明。而逃避挑战的狩猎者,依然处于原始状态。

挑戰與應戰:埃及文明的起源

山火贲,贲,念bi;还有ben音。何新《大易新解》取ben音(103页),义通奔,卦象為火山噴發,爻辭借為奔跑。贲的音义有增加、隆起义,这也暗示着文明活动进化意义,即“有所往”,奔是有所往的形态。

总之,贲卦的原型为文明的发生,其卦辞、互卦和错挂都有呼应。至于爻辞,内涵丰富,其余卦辞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