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鲁村神山塔
汾口鲁村神山塔
民国遂安县志记载:十五都鲁村有神山塔,旧志作洪山塔。又,县西北鲁村有神山庙,明正德间建。詹御史(詹理)行祠在县北鲁村神山塔边。居云庵,上有神山塔,里人詹理有诗。查,明万历四十年遂安县志山川图、光绪九年严州府志县境图均标为洪山塔。
据调查,鲁村有一小溪(后门溪)从村后绕到村南,注入村前的龙川溪。小溪之南有青尖、鸿岫,是鲁村的朝山。神山塔就在鸿岫前的一座独山顶上。早前,有石板路从塔底(现为云林村)沿溪而上,过一凉亭进入鲁村。神山塔其实处在鲁村的水口位置。
鲁村历史上出了二位进士,一位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詹理,官至陕西道御史,曾巡按甘肃,一位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詹铨吉,官至翰林院检讨。
詹理,字燮卿,号松屏,生于明正德丙子年(1516),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人,二十九年庚戍科登唐汝楫榜进士,为三甲第四名。初授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二年四月选授试监察御史,十一月实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巡按甘肃。时有蒙古人侵扰甘肃,詹理奏请将庄浪卫的参将、指挥、游击将军治罪,又奏请将庄浪卫兵米改隶西宁兵备道,由兵备副使兼理仓场。詹理巡按甘肃还兼督学使者,县志略传说,詹理大著风裁,有人伦之鉴,所赏拔士皆次第捷去。可惜,当时为严嵩、严世蕃及赵文华当政,锄排异己,为他们所不悦者一切屏斥。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吏部掌事李本(吕本)考察不职科道官共三十八人,詹理是其中之一,得旨罢黜,落职回乡。此时,詹理年仅40岁。
詹理回乡后,筑怡老园,读书自适,著有《松堂诗文集》。根据县志,詹理回乡后一直关心家乡政事,与当时的县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嘉靖戊午(1558),知县朱木主修县志,詹理为之作序。嘉靖四十三年,顾学仁任知县,四十五年顾知县率民平定矿寇扰乱,詹理为之记,后为撰写去思记。隆庆二年,周恪来令遂安,搜罗遂安县职官,碑而列之,詹理撰写《遂安县职官题名记》。隆庆五年到万历六年,吴撝谦任遂安知县,绝苞苴以惩贪,表先贤以崇德,创书院以明学,定宗礼以联族,习宾射以敦让,查飞诡以正籍,严条编以均惠,建义仓以裕用,裁巡栏以息奸。绝矿寇,擒盗贼,民获安堵。詹理为之作修文庙记和去思记。万历八年(1580),知县黄道年办射圃,十三年(1585)知县林大柱辟泮池文林湖,詹理均为作记。
詹理心态平和,精神充沛。娶有方、徐两位夫人,育有八个儿子。至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卒于正寝,享年77岁,葬于七都柘坑姜山后(今枫树岭镇窄坑)。
一直未看到鲁村《古明詹氏宗谱》,难以具体确定神山塔营造年代。有资料表明,毛家祥云塔建于明靖年间。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鲁村詹氏在此建神山庙,成化年间,在塔下建居云庵和詹御史行祠。似可推测,神山塔也可能建于嘉靖年间,詹理回乡之后,至少在万历前期。塔祠之后为鸿峰,“鸿”“洪”音近,估计由此而称为洪山塔。又此处在明正德间就建有神山庙,后来改称神山塔。
更朝换代。到清朝康熙年间,詹铨吉于乙酉发解两浙,至己丑(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后庚子、丙午、壬子三科,詹铨吉三个儿子能裘、能绂、能绩,又次第叨乡荐,凡五受皇恩,赐建翰林门第。詹铨吉留下了登神山塔诗,詹能绂写下了鸿池歌(鸿峰水池)。据詹铨吉登神山塔诗,神山塔额为“东南天柱”,詹侍御行祠额为“白云深处”。
民国四年《云林余氏族谱》里居图画有神山庙和神山塔,明朝八景诗就有《鸿麓鸣钟》:“岁星朗朗隐蓬蒿,佳客烟留句转工。鸿送秋声来此地,日移塔影过溪东。坐中气色归谈柄,天外云霞落酒锺。况值中元好令节,莫将耽醉让渔翁。”塔有七层,顶有塔刹。云林在龙川溪东,鲁村在龙川溪西,高塔耸立,夕阳余晖,“日移塔影过溪东”,确为当地一大景观。塔底村,现为余氏、徐氏居住小村落。据云林余氏宗谱,云林余氏曾在鸿山山脚建立后庄精舍,明初,九世余香分居后庄,后称香朝家。大概后来因处神山塔山下,改称塔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