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乐音,还是噪音? 听听身体怎么说(上)

是乐音,还是噪音?

听听身体怎么说(上)

找到蓝字进入心灵世界

周五发的乐谱笔记:《 Mr. Curiosity》,好听么?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音乐和噪音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先听一段声音,乐音or噪音?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1.乐音(musical tone):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的高度(也叫音高)的音,我们称它为乐音。

2.噪音(noise):没有一定高度的音,它的振动即无规律又杂乱无章。

  这个答案过于平淡,实在差强人意。音乐,承载着丰厚的信息,厚重的情感,怎么能被简化为感知维度的音高、节奏,或某种物理成分?音乐明明是动态的、多面的、多感觉的现象,可以带来毁灭性的、残忍的、神秘的、情色的、动人的效果,可以令人欢喜,也可以令人忧愁、不舒服、悲伤、尴尬。对于音乐来说,重要的是“体验”,而不只是“推理”或“解释”。所以,看看:

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怎么说?

“有思想和没有思想。”

——即兴吉他手,Swing

“能听和听不下去的。”

——二十年的贝斯手,现在的民谣歌手,凉南北

   “当下的环境和心情,心情需要怎样的音乐,就是乐音。如果我想睡觉,再好听的都是噪音,我是从情绪和需求上区分的。”

——原创指弹人,品喆

 “1.大多数民众、观众听了会皱眉头、不喜欢;2.许多不同风格领域的音乐家听了也不喜欢;3.以专业角度来看该曲子也毫无旋律、节奏性可言,那就是噪音了。因为有遇过一种情形,演出人员在表演失真电流音色,说那是一种艺术。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客观一点了。对演出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美,那就是除非对于这种美至少已经形成小众不然都是自己开心...”

——原创指弹人,哲狂

  “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会把人放在取悦的位置,我能接受这一点,上一篇文章里做实验的那首《walk》有一种通过折磨来让听众呆在某个屈从的位置,像一个不得不忍受无尽单调工业噪声的蓝领螺丝,这是我不喜欢的。”

——资深音乐爱好者,WYM

 “我听的就是音乐,讨厌的人听的就是噪音。”

——一位乐迷

“我不听的就是噪音。”

——又一位乐迷

“音乐有节奏和律动,而噪音没有。”

——自认为是爱好者的阿峰

   从声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以及我们对接收到的信号的理解,而影响我们的声音”。在这种观点中,音乐和所有的声音都被认为是可转移的能量,它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感官。当声音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被处理、解码和解释时,它的结构解释和美学概念就产生了。

       此外,这种振动能量并不局限于听觉:它不仅激活听觉系统,还激活触觉和内耳前庭系统。这个前庭系统可不一般,它是第一个在进化中发展的感觉系统,也是第一个在子宫中发展的感觉系统。这可以解释为方向感和加速感比视觉和听觉更重要。此外,我们的感觉系统通过激活自主神经系统来处理声音,而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呼吸、心脏功能、消化、激素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

     请想象一下,你听到一个声音,于是,一股能量穿过你的身体,不仅影响你的耳朵,还影响你身体的诸多器官。那么,从身体的角度来说,乐音和噪音与什么不同?

身体怎么说?

前些日子,比利时Leuven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小组、比利时根特艺术史、音乐学和戏剧研究系的Mark Reybrouck,波兰Mickiewicz大学音乐学院的Piotr Podlipniak和新西兰Auckland大学公众健康学院的David Welch,于2019年6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人类听觉系统的进化意义出发,从身体和心灵的角度,从物理学描述和听者的主观心理反应,研究和分析了声音对身体的影响。

图:听觉谱(解析和感觉)在等响曲线(Equal loudness curves)上的划分。(图转载自Fink, 2018,第95页,编号:13971)。我知道大家看不懂,没关系,只是觉得这张图很美,截取下来,一起欣赏一下。

Mark Reybrouck他们的研究内容很丰富,结合和前面音乐人和爱好者:

1.大声量和噪音的潜在危险

      暴露在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噪声中会改变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不仅会对听觉,还会对身体的其他部分带来明显的影响。有大量关于高水平的噪音和声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包括听力损失和幸福感降低。哪怕是听喜欢的音乐,音量过大,也会变成凶器。

   不过,噪音也不一定都有害。比如瀑布、河流徜徉、滴落在树叶上的雨滴声,风声,海浪的声音,这些“自然的白噪声”,反而会带来放松和镇静效果,有时候会被用来助眠。有害还是有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频率分布和各自频带的相对强度,以及感知到的声音的功能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对噪声源的态度和个人对噪声的敏感性。有些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他们的健康也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但是,低频噪声和振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能有害。某些职业群体更容易暴露在低频噪声和振动中,比如飞机技术人员、商业和军事飞行员、机械工程师、餐馆工人和音乐节目主持人,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接触低频噪声的人群。噪音污染总体上可能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有暂时和永久的影响。身体为了抵抗这些噪音,结缔组织和暴露于大压力幅度低频噪声的器官中会出现纤维化。你可以这么理解,这就像撸铁久了会长茧子。但不太妙的是,噪音是穿过身体的,所以会导致神经系统、心脏、血管、淋巴管和呼吸道组织的病变,以及组织重组和新形成。Mark他们的项目还曾对许多夜店的DJ进行声学和健康学的教育与指导,据说效果相当不多,有机会我们再介绍。

2.声音过度刺激的影响

     过度暴露于声音刺激会导致难以想象的损害。比如耳蜗病理性病变(毛细胞丢失、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和耳蜗神经变性),结缔组织损伤、心血管疾病恶化,以及一系列症状被归为“振动声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心脏、血管、淋巴管和呼吸组织的轻微或严重损伤。

    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暴露在70分贝以下的声音中多久,都不会造成听力损伤。各位,放弃这个幻想吧。噪声性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这个说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产生的一个名次。当然,听力损伤有可能会在告别噪音源之后有所改善,或得到明显恢复,或者不再变得严重,但耳朵里面却有许多由噪音引发的损伤。比如说,破坏耳蜗毛细胞或损伤其机械感觉毛束。

    就像这张图,对比了正常耳蜗(A),失去耳蜗突触终末(B)和耳蜗神经节细胞(C,D)的情况,看起来就像是美好鲜活、充满生机的杨梅、生机少了一点的杨梅和两块死肉。我们用这张惊悚的图片,友情提醒各位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爱惜自己的耳朵。

    想想你的周围,是否还曾有过一秒钟的彻底寂静的时光?突然很同情以教学为生的各类音乐老师,每天要经受多少次的魔音灌耳。要好好练琴练声啊,各位。

   接下来,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感官反应的角度来说,看演出,买哪个位置的票最好?且待下回解答。

上一期讲到,听不喜欢的音乐会怎么样?看看小伙伴们的投票吧。最常见的反应是“会爆炸”,不出所料。会逃跑的也不在少数,有19%。有一些小伙伴问我,为啥没有“想睡觉”这一项,这真是小E失误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操作。人类反应如此丰富,个体经验总是有局限性的。也很好奇选择“其他”的14%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反应?

往期文章

花钱的时候,停止你的音药

听不喜欢的音乐会怎么样?

学音乐有多苦——“职业病”上篇·生理篇

学音乐有多苦——“职业病”下篇·心理、生活篇

学音乐有多苦——“职业病”上篇·生理篇

看演出买哪个位置的票最合适呢?

请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你“在看”吗,点下面的小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