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6822)院士“把脉问诊”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开药方”

院士“把脉问诊”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开药方”◎本报记者 颉满斌“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在陇医陇药全链条品质锻造体系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开展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条'好路子’。”近日,在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合作委员会暨甘肃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王锐对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指点迷津”。会上,院士们围绕甘肃科技界整理出的6大领域涉及的问题和需求导向,为甘肃科技发展送出“锦囊妙计”。多举措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舒经活络”王锐长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谈起对甘肃中药材发展的建议,他可谓是如数家珍。在王锐看来,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王锐表示,目前,甘肃省建有“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底子厚、实力强,但产业链条的延深还不够。“技术创新步伐还要不断加快,跟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集中人财物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提升新药现代剂型研发能力。”这是院士王锐给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出的“药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应用产品产业链同样,奔波在陇原大地上寻求产业发展新突破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小卫,在本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她还在一线开展调研。黄小卫一直从事稀土矿冶炼、稀土分离提纯和稀土材料的研究、工程化开发与推广应用,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绿色分离提纯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在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甘肃省在冶金及新材料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拥有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甘肃稀土、金徽矿业、西北铝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重点发展稀土研磨、贮氢、永磁、发光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生产稀土分离产品向生产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转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但黄小卫认为,甘肃稀土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黄小卫对甘肃稀土科研和生产情有独钟,足迹踏遍了甘肃各地的稀土矿山和企业,开展过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甘肃应该发挥稀土公司稀土加工分离的优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重点,加强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黄小卫说。把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直以来,甘肃省持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初步形成了草食畜、优质林果、高原夏菜、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现代制种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竞争力全国排名靠前。“甘肃是全国重要的制种和繁种基地,在农作物、畜禽和牧草的繁育推广方面具有基础和优势。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安全评价研究,创制优异新种质,对甘肃乃至全国种质资源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说。近年来,甘肃省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资源潜力,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针对目前制约甘肃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康绍忠认为,甘肃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与相关国家开展高效节水农业、马铃薯育种、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样既能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还能为农民稳定增收加牢“保险锁”。康绍忠院士为甘肃农业产业的发展把准了“脉”。“在共建'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机遇下,院士专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以推动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技术攻关、培养科技人才等方式,突破一批制约甘肃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必将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说。(《科技日报》2021年9月10日第 7   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