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
教育是朴素的,朴素至上,朴素的教育最美,最持续,最有魅力。所以这些年,我一直践行和追寻着朴素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体现教育的“朴素”的因子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育必须回归本真。
然而,反观当下教育,我们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然而身体素质却急剧下降,我们的孩子也许分数考得很高,却人文素养严重缺失,我们的孩子也许各个方面能争第一,但却没有了合作精神,我们的孩子也许通过拼时间、拼体力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最终却是以牺牲兴趣与爱好、快乐与幸福甚至是身心健康作为沉重的代价。
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教育行为时,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教育的喧嚣与浮躁,教育的功利与短视行为,让教育完全远离了本真,甚至在教育的本真路上渐行渐远。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我以为,教育的本真不是单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分数,更不是仅获得一块通向名校的敲门砖,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又长久的生长,教会人学会独立生活,教会人学会做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出来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心智健全的人,成为服务社会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事实上,孩子未来的人生,包括事业上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成绩所决定的,或者说,与成绩没有多少关系。
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形成的道德品质,涵养的人格魅力,练就的意志毅力,积淀的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寻找机会的能力、干事创业的能力,当然,还有良好的心态,强健的体魄等等。
我经常说,我们今天在社会上行走,从事各自的工作,凭什么,我以为绝不是靠数学运算、几何图案、公式定理、法则定律,而是分数背后的那些看似不重要,抑或“无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心的疲惫、生活的技能、做人的一些道理。
因而对处在价值观、人生观成型关键期和可塑期的青少年来说,对其进行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尤其不可忽视。
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当今功利色彩特别浓厚、指向取向也特别分明的应试教育,恰恰将此淡化和异化。越是最重要的,却越次要,越不要了,越给以淡化和忽视了。
诸如投毒、杀人、残母、轼师、自杀等极端案例和行为,也就见怪不惊,而且无不暴露出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爱因斯坦以其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独具智慧,对学校和教育作出过精当的判断,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还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所言极是呀!
真正有用的教育,是孩子把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所剩下的那才是有用的,那才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财富,那才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人生最核心的东西。比如我们所说的人格、品质、情操、毅力、心态、习惯、素质和视野等。
我在想,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也许有一天会忘记,而诸如人格、品质之类最核心的东西又因为我们教育者的忽视而让他们没有及时形成,未来的生活和生存,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他们又靠什么去面对和前行呢?
当孩子在校园唯一会的只是考试,唯一拥有的只是分数,这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人们对分数情有独钟,世俗的评价还难走出怪圈的当下,这样的学生无疑会被校长、被老师甚至被家长被捧为掌上明珠,被视作“好学生”、“好孩子”,一旦走出校园时,面向社会及未来人生,起决定作用的绝不是你在学校里分数考的有多高,成绩有多好,传统意义上的以分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必然会瓦解,也终将崩塌,一个曾经的“好学生”、“好孩子”,不见得能从容地独立生活,也不见得能优雅地行走于社会了。
教育要做到为孩子一辈子着想,为孩子一生负责,教育者就应该远离浮躁与功利,就应该具有长远意识和责任意识,就应该坚守教育良知和使命,就应该真正将孩子看作一个人,一个正常人,一个今后将面临漫漫人生路的人,就应该用“会生活”、“会担当”与“会做人”取代“会做题”、“会考试”与“会竞争”。仅有冷冰冰的分数和成绩单,孩子未来在人生的路上是不可能走远、走好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任其乱相丛生,再继续忽视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双眼继续紧盯的只是成绩和分数,对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格尊严、信念信仰、责任担当而一概不管,只教如何弱肉强食的竞争技巧,只讲如何末位淘汰的丛林规则,到一定时候人心就可能变成狼心,人性就可能变成兽性。
这一定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基础教育这辆沉重的列车,在逼仄的时代通道上急驰而行,前方,早已亮起了叫停的“红灯”,是该到了刹车的时候了。
也许我们的力量都有限,甚至微如星火,但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成为拾薪者,在觉醒之后,都作出一些改变,尽可能往教育的本真方向靠近,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慢慢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