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的引入之我见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新授课的引入,让它与已有知识的衔接且自然妥帖,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明了知识的脉络体系。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教者更好地施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好铺垫。

引入新课有多种方式,随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不同而有所选择。

我想至少有以下这几种形式:

一、   从实际需要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引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比如学习“科学计数法”,先让学生认识特别大的,数位很多或后面有若干零的数,发现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数,人们的读和写都很不方便,这时就想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导出通过一种新的记数法即科学计数法来解决问题。

再如教学平方根的概念,先从一组数的平方入手,再引出话题:我们知道3的平方是9,即9是3的平方数,说明3与9这两个数之间关系“很亲近”!那么3该叫9的什么呢?由此得出“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中引出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利于学生接受和领悟。

二、   从数学研究引入

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让研究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比如为了说明“两边及一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个假命题,学生对此认识模糊,极易在解题时发生差错。在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学完后,亟需厘清这一问题。不妨向学生提出,如果说满足“边边角”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那有谁能举出反例?!这时学生会积极尝试去画图。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前,不妨从复习勾股定理引出问题,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存在特殊的数量关系,那么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恰好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吗?这一问,即把学生头脑里的模糊认识直接提出以作研究。

三、   设计问题明确方向引入

在画图时,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现在可用所学的角平分线定理来证明它。在学生仍感到茫然时,不妨提示一下,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进而作出交点到各边的垂线段。先劈开第三条线,仅考虑两条线的交点,由此能得出什么。不断追问,不断激励,不断深入,旨在让更多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享受领悟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这样做远比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对于分式的学习,不少学生总忽略“分母不能为零”这一限制条件,在导入分式的概念时,就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在两个整式相除时,处于除式中的整式,有限制条件没有?

四、 从知识类比中引入

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类比的。通过类比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能让知识体系更好的储存与记忆,便于提取和运用。例如在学过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后,又学习二次函数,可以回想过去我们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从解析式的特征、描绘图像、图像特点及其性质,函数的增减性等方面去讨论。

今天我们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大体也是如此。这样做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为新的学习研究明确了方向。

同样,在学完三角形的知识后研究平行四边形,基本上也是按照定义、性质、判定及特殊情形的线索来进行的。

五、   用好章头图或章引言引入

我们的教材,需要钻研值得挖掘,从中能寻觅到新授课的引入素材。尤其是章头图或章引言!研读教材,领会专家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的矿藏与瑰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有一种错误的倾向,有的老师把教科书弃置一边,热心于找难题,做难题,讲难题,以应对考试之需,希望能有学生取得高分,好为自己撑台面,忽略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以为这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改变的做法!

难题及解题技巧不过是教学的点缀,它适合个别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少数敢于钻研的学生!对多数学生而言还应该把握基础,教师要面向大多数,过好教材关,否则,会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对有趣有用的数学学习怀有畏惧之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