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和新时代
今古诗人的写作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古代也是持续发生的,到今天所发生的,则是颠覆的。古代人们认知的改变,多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的细微变化,整体上是静态的,这从古文观止的选篇可窥一斑,而格律诗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一个收窄的趋势,当然这也与格律迎合科举有关。
而随着满清的覆灭,西方文明涌入中国,科学的飞速发展,将中国的农业社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带入工业社会,部分人和地区进入了信息社会,造成了现在中国农业-工业-信息社会并存的现实,也给传统的诗词创作带来了危险和机遇。危险和机遇都是针对诗人们而言,对诗本身,新的环境,新的信息,必然给诗带来新的内容,这对一个逐渐僵化的体系,是福音。而对诗人们,能接受这些信息,并将之充实到诗中,甚至创造出新的诗体,是完全可能的。而无法接受这些新事物,仍然在前人掘出的池塘中打滚,也是无可指摘的。毕竟,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五四之后兴起的白话文,就是诗体创新的一种尝试,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多少带有自娱自乐的嫌疑。古诗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各个诗体在技法上都比较成熟,而这几十年的创作却表明,古体诗近体诗人都没有参与到这一创新中来,所描写的仍然是风花雪月离别抒情这类主题,这些古人们用各种诗体咀嚼过千万遍的内容。偶有几个尝试带人新信息的,也往往泛政治化而面目可憎。
然而,新信息进入旧体诗,是个必然的过程,一定会有人去做这件事。方式不外乎这几种:其一,形式变革,即诗体散文化,句式不再整齐划一,相当于形式上的复古;其二,文字口语化,将近现代新产生的文字嵌入旧体诗中,形成一种撕裂的美感;其三,化今为古,将新信息新词汇用古典语言重构,尽可能保全旧体诗的风格;其四,新旧趋同,将古典词汇近代化,近现代词汇古典化,而形成一种新的语境,甚至重新对词汇进行解释;其五,上述几种方式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杂糅。
此外,人类本质的探索,宇宙的探索,微观世界的研究,也让人们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其实是碎片化的,没有人能获得宇宙的全貌,个体所理解的世界,不过是对所接受的信息碎片的重组,个体的感情也不过是这些碎片重组过程中衍生的大脑生理反应。那如何对这些碎片进行精准、模糊、扭曲、抽象的描述,如何将碎片进行连接、叠加、互换等操作,也是诗人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这件事对诗的发展,相当于拓展了诗可描写的目标,能极大充实诗的内容,也能让大量诗人因此获得荣誉。而且也可以与其它近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多重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诗体,以及更多的优秀作品。而旧体诗,也可因此而苟延残喘,或者焕发生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