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不要用威胁的方式说话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非虚构文集。
坐公交车,看见一个小孩,只有三四岁,特别闹,非要母亲给他钱,不给就撒泼。坐在前面的爷爷奶奶把他叫过去了。过了一会,他又过来要玩母亲手里的塑料袋,母亲不给,他威胁:“你不给,我不挨着你坐了!”母亲也威胁:“再闹,我把你扔下去!”僵持中,孩子又被前面的老人叫走。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过来抢走母亲手里的公交卡。母亲让他拿回来,威胁说:“你搞丢了,我们都下不了车!”孩子又跑回老人那里,公交卡也没还回来。
颠簸的车厢里,就见这孩子跑来跑去。整个车厢,就只听见他们一家人的声音。
终于快到站了,老人要牵着孩子先下,孩子招呼坐在后面的母亲下车,母亲恨恨地说:“你不听话,我不下了,不跟你走!”孩子带着哭腔喊她下,母亲仍然稳坐着,孩子哀求不断,直到车到站,停稳,母亲才站起来下车了。
车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我旁边一位大姐小声说了句:“这孩子养的!”
孩子的毛病都是大人养的,譬如那个母亲,她就一直和孩子较着劲,她一次也没有满足孩子,却从来不说出理由,不解释,也不安抚,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为什么得不到满足。
她一直在用威胁的方式说话,但她的威胁又没有一次是兑现了的。当威胁总是不能兑现的时候,威胁就失去了威胁力,变成一种常态的表达方式。她就只有不断地加重威胁的程度,不知到了最后,她还能以什么来威胁,毕竟最严重的威胁已经被轻而易举地用过了。
威胁是无能的表现,但很多家长惯用这种方式来控制孩子。
家长:“你听不听话?!不听,就不准吃饭。”
孩子:“那我就不吃饭。”结果你还得哄他来吃饭。
其实,威胁是最没有用的,威胁表示你已黔驴技穷,威胁的时候内心是虚弱的,因为你没有办法了。
孩子看得出你的虚弱,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会学习你的威胁方式,把这作为解决问题的模式,甚至以你之道,还治你之身。“你给不给我买玩具?!”不买,我就满地打滚。将来长大了,谈恋爱,“你答不答应我?!”不答应,我就跳楼,死给你看!凡是以胁迫的方式达到目的,其内在逻辑就是你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我就要让你付出代价。
孩子很多令家长头疼的坏毛病——耍横,使性子,折腾人等等——其实都是家长自己教给他的。当你要求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使用的是命令和威胁,他也会学到这种方式,用命令和威胁来提出他的要求。家长如果只会表达愤怒,不能用平和的态度直接说出你的想法,那么孩子也会用愤怒来折磨你,他也不直接说出他的想法,而让你去猜,猜不中他就生气,要么折磨你,要么折磨自己,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人际关系中应该是协商而不是胁迫,但协商的方式是应该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社会关系中,凡双边关系都应是平等互信、彼此尊重,而不是以强压弱。平等的意识也应该在家庭中从小养成。
懂得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是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之一。良好的表达应该是直接、清楚、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说明理由,如果遭到拒绝,要以讲理的方式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共识。
本文为原创,所获赞赏将转给作者(连同明细截图)。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公号转载请与本阳台联系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