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曾是一个'红色小山村'
说起三溪,人们头脑里似乎只有两个字:'山'和'茶'。及至近几年来,才从'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重走红军路'等新闻报道中,逐渐了解到三溪曾是一个'红色小山村'。
约莫30分钟车程,就到了枫朗镇的双溪街道。从双溪街道的岔路进入,又走了30余分钟,经下木、上木村,到达三溪村。在三溪村地界一条通向饶平的岔路口,赫然映入车窗的是一座简易红色斗门,门额上写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大字。这是潮梅两市(大埔饶平两县)'寻找古驿道,重走红军路'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徒步路线的'三溪红门'。
经过'三溪红门'路段后,小车往云岽茶园盘桓而上。停留在头脑里沉默数十年的'山'和'茶'两字,仿佛抖落层层岁月风尘,顿时跳跃起来,闪亮起来。从下木、上木村一路走来,感觉地势在逐渐升高,而三溪村村委会所在地海拔已是600多米了,云岽茶园的海拔则是800至900多米。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宽阔的硬底化山道像银灰色绸带一样飘动着,伸展到千亩茶园的每个山头。其中,最高的山头叫恩仔岽,是三溪的老茶园。
三溪茶旧称'恩仔岽茶',产自海拔996米的'恩仔岽山',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恩仔岽茶'至今仍保留着武夷山茶香隽醇厚的韵致而声名远播。
六十年代初,为改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造成的困境,大埔县委、县政府领导来到三溪村调研,地方官品尝'恩仔岽茶'后赞不绝口,认为三溪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种植茶树,在社队干部的关心下,500亩的'恩仔岽茶场'应运而生,从业茶农50多人,年产优质干茶上万斤。由于'茶场'的辐射带动,三溪村户户种茶,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但是,文革十年,'恩仔岽茶场'却因'割资本主义尾巴'导致废弃,人去场空,茶山荒芜……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三溪恩子岽茶重获生机,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如今,一个与华南农业大学真诚合作开发的'云岽茶园',正以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想,实施有机培育、无公害生产的三溪名茶,必将脱颖而出。
“云岽园”石刻,恩仔岽主峰下的一块3米见方大石头镌刻着“云岽园”三个朱红大字。
坡路缓缓,泉涧潺潺,春光染绿。硬底路两边,红杏点点正含苞微绽,一派春意盎然景象,可谓云岽飞声横黛色,杏花带露探春芽。车直开到恩仔岽主峰下的一块3米见方大石头旁边的空地上停下,这块大石头镌刻着'云岽园'三个朱红大字。这三个大字,在大山上显得特别耀眼。'云岽园'石刻空地连着左边篮球场一样大的山顶广场,这是一个铺陈茶文化的山顶广场。
云岽茶园山顶广场临空俯览大片茶山。
顺着猎猎风声响起的方向,人们可以看到'云岽园'石刻百米前的一个凸兀山岩上的'观景亭',亭边矗立着一柱迎风飘扬的红旗。'云岽园'石刻到'观景亭'小山头的百米山梁外是饶平风光。临空俯览,在似穹庐一样天空下,寂寥长迈出乎大荒。近看异岭同势,岫壑争深;远观环列群山蔽佑着村庄,田野滋润,天蓝蓝,云泱泱,日朗朗,完完全全是无数碧玉嵌镶出的诗情画意,而且似乎全部风光都溶化在无限的诗情画意里。微风夹带着淡淡的茶叶香气和山野气息,沁人心脾,让人心头萌生出轻柔的暖意,暖意里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一块块村庄人家场景。踏上'观景亭'的台阶拾级而上,感觉脚步里踩踏的全是诗行。红旗猎猎声在耳边回响着,仰头阅览亭柱对联:'岽山连两县俯瞰埔饶大地风光这里看好;碧水汇三溪近观诗画茶园雅兴此时正浓',读出了云岽茶园玉叶清亮,读出了埔饶两县风光宽阔。举头望猎猎红旗,漫卷千秋葱茏,雾绕玉屏翠色,风光旖旎,景象万千。行走小亭四周,目光从山下埔饶大地自然分布的大大小小的人烟辐凑地往上慢慢移动,从崖深岫险、竹影婆娑、古树耸绿,移动到迤逦峻岭、云缠雾绕、溟溟朦朦,仿佛在春意盎然的薄雾轻纱练里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坤转乾旋;环顾四周群山,那座座峰峦翠色尽染,条条峻岭碧浪翻卷,万顷波涛翻松林涌竹海,委实有一种'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的感慨。
伫立在岭峦岑寂的小亭边,凝神迸气地听着远处传来的泉水声和鸟鸣声,心里感觉非常惬意。山野无际,路途无尽,旷野无边,让人欣喜而觉得心绪舒畅无碍,觉得这是远离尘嚣、息心归静的难得好去处。在这清静的时刻,让人仿佛闻到了一种积存在埔饶大地的一种浓浓的茶香味道,山巅那红旗猎猎声音却变得异常响亮而似乎唤醒了这种久存的味道,使这种味道渐渐地演化出红红的颜色来。使人清醒地意识到那是一段红色历史的遗存,我们一行都喜欢这种红色的历史,情不自禁地深呼吸着这种清新的空气。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时空里,仿佛那段红色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所有的思绪也随之铺陈在这张历史画卷中……
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溪村属于中央苏区的大埔县埔东区木教乡苏维埃政府管辖,1930年秋属饶和埔县革委会第八乡苏维埃政府管辖。其间,三溪人民积极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拥军扩红、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等工作。在当年的游击战争中,三溪村群众更是积极掩护闽粤赣边纵游击队伤病员。1935年5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红九团第一营营长赵群和第二营营长、永埔工委书记郑树昌在闽西战斗负伤,转移邻近大埔的山林中隐秘疗伤,其参谋和医生每次都到三溪,由三溪村群众积极帮助采购油盐米菜和所需药物。不久,闽西红军遭遇国民党军队袭击,军政委员会即将部队及时转移到三溪村驻扎。游击战争其间,三溪人民更是义无反顾地帮助部队筹粮、筹款,无私支援边纵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三溪村同样是党在抗日运动中建立的基点。1936年冬,中共大埔县工作委员会带领双溪党支部在中共闽粤边委及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发表救国宣言。双溪、三溪人民积极参与罗明等一起组织的《时代剧社》,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双溪党支部与当地民众在大埔县委领导下组织妇女会,谢小梅、罗淑良、杨淑贞、罗秀英等为妇女会组织者和领导人,在和村、木教、三溪等学校开办妇女夜校,发动妇女学习文化,学习抗日战地救护包扎知识。通过剧社、夜校宣传和组织义卖、募捐,支援抗日前线。1944年秋,中共南委联络员李碧山根据潮梅地区实际,决定建立武工队和革命根据地,把南委事件时隐蔽各地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以张全福为书记的饶和埔丰工委,黄维礼、王长胜、廖伟为委员,带领武工队活动在梅子坪、三溪、木教和饶平上下善一带,动员抗日、武装群众、保卫家乡,开辟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中共饶和埔丰县委机关和武装基干队秘密驻守在三溪村。1946年2月,饶和埔县委书记廖伟、组织部长黄大水、宣传部长刘登楚、妇女部长罗克群、特派员黄维礼都分别住在当地接头户刘弄章、刘家好、刘家健、黄英婆、刘君彭、刘根率等村民家里,建立起了一个坚强的三溪活动据点。5月,因长胜支队和王涛支队出击高陂获胜后,从饶平茂芝进扎三溪。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革命转入低潮时期。8月,闽粤赣边工委特派员梁集祥召开饶和埔丰县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关于'精干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决定。为隐蔽力量,组织停止活动后,黄维礼、罗克群、黄大水、张奎等组成生产小组转入隐蔽活动,实行'三勤'(即勤学、勤业、勤交友),在三溪、木教等地开荒种菜,砍柴卖木、熬制樟脑油。罗明、梁耀南等为保护党组织,介绍革命人士刘登楚、张海宏到三溪的梅子坑学校以教书作掩护,积蓄革命力量。1947年4月,中共闽粤赣边工委书记魏金水等指导梅埔地委改为粤东地委,并在埔东成立中共饶和埔丰县委和武装基干队后,秘密转移到埔东三溪、木教、和村以及埔北茅坪、高乾、甜竹等边远山区。分扎在三溪据点的黄维礼、黄大水、钟盈、黄晞、罗克群等县委领导和武装力量以西岩山、恩仔岽、帽山为中心,发动群众,全面开展宣传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斗争。1948年3月,粤东支队徐达率第三中队和闽南武装基干队李仲先、王汉杰率领的二中队直抵三溪、木教集结,与独五大队汇合。其中三溪村成立联合指挥部,驻扎武装部队多达200余人。3月12日,联合武装从三溪出发,袭击上饶陈坑保警中队,缴获该队武装,将仓库1.8万斗粮分给当地农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年间,闽粤赣边纵司令员刘永生、政治委员杨建昌等率边纵第一团来到三溪、木教开展游击活动,驻防在与饶平县仅一山之隔的三溪村,并在恩仔岽山深山老林处的上屋下搭建草寮隐蔽整训,400多边纵游击队在三溪村活动了好长一段日子。尔后,进入上、下善与潮澄饶部队汇合,发动了有名的东岩寺战斗。1948年7月,中共华南分局、边区党委迫于国民党胡琏部流窜,指示将刚办的干部学校400多学员由梁集祥教育长、政治部主任邓檀祥率领撤离到大埔三溪,三个连队分驻在三溪、白水磜、企高岭继续学习政治开展军事训练。随后在边纵副司令员铁坚的主持下进行三溪整编,编为边纵教导大队。解放战争的几年间,饶和埔丰县委主要领导和骨干都曾在这里领导边县各区恢复党组织,重建农会、民兵、妇女会,建立游击根据地,大举配合全国解放开展游击战争。
从土地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三溪村有刘君邹、刘子周、刘子和、黄细(女)刘君沙、刘新明等6位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当那段红色历史的画卷展开到革命烈士的光辉名字的时刻,人们仿佛看到了浸染烈士鲜血的埔饶大地闪亮着红色的光芒。霎时间头脑里浮现出了'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感慨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因为幸福生活的图景已经展现在烈士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回想着从下木、上木村到三溪村一路田园秀丽景色,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像一幅幅对着西岩山和三溪恩仔岽山的秀丽水彩画,画里的白墙黛瓦村居农家让人心头出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情景。大家一路陶醉着美好景致,恍若'入画'了,完完全全成了这幅幅水彩画里的人。这时间,我们欣喜万分,觉得这幅幅水彩画就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向往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溪大茶壶,或许是粤东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第一壶。
回县城的路上,回想三溪云岽茶园而构思一对联:'禅源真味意常惬;茶道素心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