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极

强弩之极

【拼音】:qiáng nǔ zhī jí

【释义】:强弩所发的弓箭,已达射程的最远处。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亦作“强弩之末”。

【出处】: 《汉书·韩安国传》:“且彊弩之极,力不能穿鲁缟(gǎo);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匈奴与汉朝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老百姓过着惶恐不安、饥寒交迫的日子。

为了平息战争,匈奴派使臣到汉朝和亲。汉武帝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众大臣商议。

一个叫王恢的大臣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发表意见说:“匈奴人生性反复无常,我们已经吃过不少苦头,要想彻底解决边患,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兵将匈奴彻底制服。”

这时,韩安国听了极力反对。韩安国是汉代著名的大臣,他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深得汉武帝的信赖。

他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徙如同鸟飞一样,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即使得到了匈奴的土地,也不能扩大多少疆土;即使得到了匈奴的百姓,也不能增强我们的力量。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这就像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最远处的时候,力量已经尽失,甚至连极薄的丝绸都穿不透了。并不是说我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明智之举是与匈奴和亲,安定双方的人心,加强睦邻友好关系,互不侵扰。”

汉武帝和众位大臣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匈奴和亲。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与汉朝基本上保持着相对和平的关系。

(0)

相关推荐

  • 【酱香通鉴】二十四岁的汉武帝打响了征讨匈奴的第一枪

    衣赐履按:从高祖刘邦时代,大汉开始与匈奴和亲,到武帝时代,已经七八十年了.并不是说,和了亲就万事大吉了,匈奴虽然基本没有大规模入侵,但抢人抢东西的事,时有发生,马背上的民族,抢完就跑,汉朝还真是莫可奈 ...

  • 汉匈之间的一场战役,汉武帝出动三十万大军,最终却徒劳无功!

    对于西汉王朝而言,匈奴是其长期面临的严重边患.由于汉初经济凋敝,自高祖刘邦到景帝刘启,汉朝四代帝王均对匈奴采取了具有妥协性质的和亲政策.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凭借着历代先帝积累的 ...

  • 韩安国:烈士暮年

    文 / 子玉 元朔二年,韩安国明显感觉到,人生即将谢幕,生命的钟声就要敲响.几回回,韩安国梦里回到了心心挂念的庙堂,几回回韩安国脑中尽是天子的威仪. 韩安国不想再奢谈什么建功立业青史留名,韩安国只想在 ...

  •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策划马邑之围,为何一定要逼死主战的王恢?

    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汉高祖就想要攻打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结果被匈奴人胖揍了一顿,围困在白登山之中,差点没出来.好在在谋士陈平的斡旋之下,走夫人路线,贿赂了匈奴单于的阏氏,才狼狈的从匈奴包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