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提议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指示:拼音方案可以采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标出4声。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一九五六年,毛泽东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中文名文字改革

性质改革

时间1954年

人物周恩来

简介

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于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广义指语言和文字的有计划发展,又称“语文规划”。狭义只指文字的有计划发展。这种有计划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又称“语文现代化”。由于条件和要求不同,文字改革有各种不同的模式。

语言的有计划发展:①推广共同语,包括民族共同语,多民族国家的全国共同语,几个国家共用的区域共同语。②学习外国语,包括殖民地的语言教育。③书面语的口语化。

文字的有计划发展:①在无文字民族中创制文字。②字母改革,包括拼写法改变,字母表的部分或全部改换;音节字母改为音素字母。③词符改革:a.词符整理,包括统一规范、减少数量,简化符形;b.词符补充字母,包括字母用于文字之外和字母进入文字之内;c.词符和字母的混合文字改为全用字母;d.词符文字改为字母文字。

原因

①经济发展,例如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在改进交通、设立工厂、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求提高语文效率。②人民迁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新大陆,建立国家,需要选择和推广通用的语文。

宗主国对殖民地推行教育用语;新独立的国家创制或选择文字。大国分解成几个国家,或者各自为政的地区合并成一个国家,都需要建立和推广国家的共同语文。

④新的语文技术促成古老文字的改革。

历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