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天地】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模拟卷(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2020年6月21日,从我国西藏阿里措勤县到福建厦门迎来一个日环食带,其中厦门是一个较佳的观测点。下图是从北极上空观测到的某时段月球、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非实际比例)。完成1-2题。

1.当日环食发生时,与图中日、地、月三者位置相符合的是

A.日、月1、地1       B.日、月2、地2

C.日、月3、地3       D.日、月4、地4

2.当厦门进入日环食状态时

A.措勤日环食已结束       B.全球气温明显降低

C.太阳活动有所增强       D.全球处于黑夜状况

【答案】1.D  2.A

【分析】1.日环食是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因此日环食时日、地、月三者位置为日、月4、地4。故选D。

2.由于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地球上日环食带观看到日环食的时间自西向东逐渐推迟,因此当厦门进入日环食状态时,措勤日环食已结束,A正确;日环食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会对全球气温产生明显影响,B错误;日环食不会使太阳活动增强,可能会遮挡部分太阳释放的电磁波等,C错误;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仍然有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并且地球上只有环食带部分地区受到影响,其他地区并不受影响,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经线附近莫霍界面的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一定比大陆地壳厚

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4.2019年9月24日巴基斯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度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顶部

C.地幔底部       D.软流层

【答案】3.A  4.A

【分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河平原处的地壳厚度较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的地壳较厚,塔里木盆地的厚度较薄,说明地壳厚度分布不均,A对:莫密界面以上为地壳,B错;大洋地壳的厚度比大陆地壳薄,C错;软流层是卷浆的发源地,D错。故选A。

4.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应在地壳中,故选A。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2018年1月15日,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图1为彩虹恐龙化石,图2为彩虹恐龙想象复原图。完成5-6题。

5.彩虹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生物发展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中生代祼子植物       B.中生代哺乳动物

C.古生代蕨类植物       D.新生代爬行动物

6.彩虹恐龙生活的时期

A.海洋面积空前扩大

B.形成丰富非金属矿产

C.我国大陆环境形成

D.无脊椎动物全部灭绝

【答案】5.A  6.C

【分析】5.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祼子植物繁盛,A正确,CD错误;哺乳动物所处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B错误;故选A。

6.彩虹恐龙生活的时期中生代我国大陆环境形成,C正确;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A错误;金属矿产的形成,B错误;无脊椎动物没有全部灭绝,D错误;故选C。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下图为“黄河流域四地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

B.乙地地势低平,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

D.丁地河网密布,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

8.近20年来,黄河干流未出现过断流现象,主要因为

A.流域内降水量逐渐增多

B.实施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和调度

C.汛期各水库泄洪量增大

D.流域内的灌溉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7.A  8.B

【分析】7.甲位于河流上游,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陡峻峡谷,A正确;乙是河套平原,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错;丙段流经黄土高原,溯源侵蚀作用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移动,C错;丁位于河口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D错。选A正确。

8.黄河实施全流域用水统一管理和调度,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未再出现断流现象,B正确;流域内降水并未增多,A错;汛期各水库泄洪量,不能影响全流域全年流量,C错;流域内灌溉面积并没有减少,D错。选B正确。

【点睛】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又称向源侵蚀,从而使沟谷长度增加。在向源侵蚀过程中,常常以裂点(瀑布)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国黄河的龙门瀑布,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瀑布每年后退约5cm,现已退到了壶口。向源侵蚀与下切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读某地海岸地貌景观图,完成9-10题。

9.上图地貌属于

A.海蚀平台       B.海蚀崖

C.海蚀柱           D.离岸堤

10.关于右图海岸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属于基岩海岸②属于海积地貌③属于海蚀地貌④属于砂质海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9.B  10.D

【分析】9.由图可知,左图示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崖,右图为海水沉积形成的海滩。故选B。

10.右图为海水沉积形成的海滩,属于海积地貌,属于砂质海岸,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点睛】

海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形成海积地貌,如沙滩、潟湖等。

2020年5月25日18:27:15消息:全球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20年呈小幅下降趋势。卷云,属于高云,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结合图1“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1-15题。

11.图1中表示卷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可以使图1中的

A.②增强       B.③增强

C.④减弱       D.⑤减弱

13.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会使图1中的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④增强       D.⑤增强

14.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图1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5.卷云一般形成于图2中的

A.A 一对流层       B.B 一平流层

C.A、B 交界处       D.C 一高层大气

【答案】11.C  12.A  13.C  14.B  15.A

【分析】11.据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卷云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为图示箭头③。据此分析本题选C。

12.据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增强。故本题选A。

13.结合上面题目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多云天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变化,故A错;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小,故B错;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地面辐射较弱,故D错;与晴天相比,多云的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故C对。据此分析本题选C。

14.据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⑤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故本题选B。

15.据图可知,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在8-9km以上,据材料可知,卷云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故卷云位于对流层。据此分析本题选A。

云顶天池是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山顶湖泊(见图),该湖水位常年保持稳定,当地有'久旱不涸,久雨不涝'之说。湖泊周围山坡植被繁茂且分布着大量有孔隙的喷出岩岩壁。据此完成16-18题。

16.按照湖泊成因,云顶天池可能属于

A.构造湖       B.冰川湖

C.岩溶湖       D.火山湖

17.云顶天池旱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地下水       B.雨水

C.河流水       D.冰川用融水

18.图中最高点与湖面的高差最大可达

A.18米       B.23米

C.30米       D.35米

【答案】16.D  17.A  18.C

【分析】16.湖泊周围分布有大量有孔隙的喷出岩,说明此湖泊曾经经历过岩浆喷发成为火山湖,D正确。构造湖是地面发生断裂,沿断裂方向出现坳陷,坳陷处逐渐储水,形成湖泊,材料中反映不出,A错误。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和水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材料中反映不出,B错误。岩溶湖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从材料中反映不出该地石灰岩广布,C错误。故选D。

17.湖泊无河注入,也无河道外泄,旱季降水稀少,然后再联系周围坡地植被繁茂,涵养水源,旱季湖水水位低,便于地下水汇入,A正确,B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高山上无冰川,D错误。故选A。

18.图中最高点为东南部山峰1063米,湖面海拔1030~1040米,因此,高差范围23~33米。所以选C。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下图示意渤海和黄海局部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19-20题。

19.乙地建设晒盐滩地的优势条件有

A.距河口近,河流带来盐分多

B.夏季伏旱时间长,降水日数较少

C.鹅卵石多,增温快利于晒盐

D.春季干燥多大风,利于海水蒸发

20.与乙地相比,丙地附近冬季海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因为丙地附近海冰

A.资源更丰富       B.开采更方便

C.运输更便捷       D.需求量更大

【答案】19.D  20.A

【分析】19.乙地位于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温差大,雨带未至,多干燥大风天气,利于海水蒸发,D对;乙没有靠近河口,A错;夏季发生伏旱的地区是长江流域,B错;乙沿岸为淤泥质海岸,多泥沙,C错;故选D。

20.丙地纬度比乙地更高,水温更低,海冰更丰富,A对;乙、丙都是淤泥质海岸,开采条件相同,B错;乙靠近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更好,交通和市场需求量更有优势,C、D错;故选A。

下图为加拿大东北部某地出现的房屋倾斜下沉照片,请回答21-22题。

21.图中的森林是

A.亚寒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2.造成房屋倾斜下沉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

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导致

C.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

D.受飓风影响所致

【答案】21.A  22.C

【分析】21.图中森林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应是亚寒带针叶林,故选A。

22.加拿大东北部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夏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C可能;该地水资源不缺乏,不会过量抽取地下水,A错误;该地位于板块内部,B错误;该地纬度较高受飓风影响小,D错误。故选C。

地带性土壤是由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3-25题。

23.导致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坡向

C.海拔       D.坡度

24.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类

D.温带针阔混交林

25.下列对高黎贡山东西坡黄壤分布区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

B.两坡气温差异小

C.土壤偏碱性

D.土壤偏酸性

【答案】23.B  24.C  25.D

【分析】23.据材料可知黄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线较高,黄棕壤在高黎贡山东坡分布下限较低,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故两者之间主要的差异因素为坡向,B正确。故选B。

24.据图可知图中褐红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或低海拔地区,且地形封闭、降水较少,水热条件不足以发育森林,因此广泛分布的自然植被应为短刺灌丛或草本类,C正确。故选C。

25.读图可知黄壤分布于河谷附近,黄壤在东坡的下线高于西坡,受水汽抬升的作用,可知东坡降水量小于西坡,A错误。黄壤东西两侧分布最高和最低位置均不相同,可推测东西两侧气温差异较大,B错误。该地土壤以黄壤、红壤类为主,气温高、湿度大,导致生物循环旺盛,淋溶作用强烈,土壤呈酸性,C错误,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过度放垦开荒,最终风沙肆虐、沙丘覆盖于河流淤积物上,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死亡之海”。近3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库布齐沙漠治理研究,不断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植绿效率和质量,为创造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沙柳沙障是在沙面上设置的以沙柳为原材料的一种方格状沙障,某科研团队对“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的沙丘”进行了对比研究,下表为他们研究测量的流动沙丘和设置沙柳沙障沙丘蚀积强度变化数据。下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和风频图。

(1)半干旱区通常是流水和风两种地貌外力共存区,一般风力影响更大。但库布齐沙漠水草丰美时期,营造该地区地表形态的风力作用明显比流水作用弱。请对此加以解释。(4分)

(2)人类对自然界干扰会导致区域地貌外力的改变,产生不良后果。指出库布齐沙漠风沙肆虐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并说明不同季节风沙移动的主要方向及强弱差异。(4分)

(3)结合表一试验数据,提出沙柳沙障具体设置方法。(4分)

【答案】(1)相对周围地区,库布齐沙漠地区地势低,该地带来大量水和泥沙,堆积作用强,故风力作用比流水作用弱。

(2)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冬春季节向东南方向移动;夏秋季节向西北方向移动,移动较强。

(3)迎风坡沙柳沙障的设置是重点(或迎风坡往上沙障密度增大,顶部密度最大);背风坡和沙丘间地沙柳沙障可适当变宽变疏;对设置的沙柳沙障进行定期保护及补种。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库布其沙漠北有阴山,南为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周围地区,库布齐沙漠地区地势低,该地带来大量水和泥沙,河流堆积地貌显著,同时北部阴山对西北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所以风力作用比流水作用弱。

(2)库布其沙漠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风沙肆掠,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其风沙移动方向与当地盛行风向有关,根据图中风频图可知,该区域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南方向移动;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沙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东南部受鄂尔多斯高原的影响,风沙向东南方移动受到一定的阻挡,而西北方沙漠距离阴山相对较远,地势平坦,风沙向西北移动较强。

(3)根据表格数据以及结合注释信息可知,风沙蚀积强度负数表示侵蚀,正数表示沉积。迎风坡多为负数,侵蚀强,所以迎风坡沙柳沙障的设置是重点,且迎风坡从底部到沙丘顶部,其数值减小趋势明显,表明侵蚀能力增强,所以迎风坡往上沙障密度应增大,顶部密度最大;背风坡和沙丘间地多为正数,表明沉积较强,所以沙柳沙障可适当变宽变疏;另外,该区域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因此需要对设置的沙柳沙障进行定期保护及补种。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城市空间扩大过程中,建筑物密度增大,沥青和水泥地面增加,绿地和水面减少,使地表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夏季午后东西方向气温分布示意图。

(l)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所有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该时段商业区和公园两地的风向分别是:____、____。(4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4分)

(3)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4分)

【答案】(1)西北;东南

(2)城市建筑物密度大,硬化地面多,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快;城市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上升;城市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及余热较多,导致气温高。

(3)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详解】(1)根据等温曲线,市中心气温高,市中心成为“热岛”,大气膨胀上升,郊区气温低,大气收缩下称。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中心。如下图所示:该时段商业区地面的风是从西侧郊区吹来,所以是偏西风;同理,公园是偏东风。

(2)建筑物密度增大,沥青和水泥地面增加,绿树和水面减少,会使地貌吸收大量大太阳辐射;因为绿色和水面减少,会导致吸收的CO2减少,同时放出CO2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所以气温升高。

(3)考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结合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措施的提出即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将重污染企业迁到热力环流之外。

28.下面图1是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图2是某地地形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B环节名称是____。(2分)

(2)目前人们可以通过____、____等措施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2分)

(3)图1中洋流甲按性质分类属于____,其对沿岸____(气候类型)起到____的作用。(4分)

(4)图1中的世界著名渔场是____渔场。该渔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图1从欧洲去美洲的①②两条航线中,顺流的是____航线。并写出该航线经过的洋流名称。(6分)

【答案】(1)海陆间  水汽输送

(2)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3)暖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增温增湿

(4)纽芬兰  寒暖流交汇  ②  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详解】(1)图中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是海陆间循环。B环节箭头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

(2)目前人们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来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3)读图分析可知,该大洋环流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4)该渔场位于北大西洋西部,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聚集,所以寒暖流交汇处常会形成大的渔场。图1从欧洲去美洲的12两条航线中,②航线可以顺着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暧流到达美洲,①航线逆北大西洋暖流。

29.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黑龙江某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为研究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暑假的时间开展了研学旅行。甲组同学一路西行到新疆,乙组同学一路南下到海南。他们在研学旅行中拍摄了不少自然景观的照片,绘制了①(26°N,105°E)、②(42°N,128°E)、③(43°N,90°E)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下图)。

(1)甲组同学在向西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沿线植被景观的变化为:森林、____、荒漠,植被景观的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2)影响①地与②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热量”或“水分”)。(2分)

(3)③地山麓自然地带一般是(   )(2分)

A.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荒漠带

(4)乙组同学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天有四季”的自然环境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该种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纬度地带是哪里?(4分)

【答案】(1)草原  从沿海向大陆内部

(2)热量

(3)D

(4)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带。

【详解】(1)从黑龙江到新疆,降水越来越少,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沿线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植被景观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经纬度可以判断,①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较高,②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较低,故影响①地与②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3)从经纬度可以判断,③地地处我国新疆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山麓自然地带应为荒漠带。故选D。

(4)从黑龙江到海南,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发生变化,故乙组同学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天有四季”的自然环境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差异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