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方菲作品

阅读母亲

方菲(河北)

母亲很美。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眉毛早已稀疏,脸上不乏岁月的年轮,但那深陷的上扬的大眼睛,双双的眼皮,薄薄的嘴唇,尖尖的鼻子,白白的皮肤,从未超过一百斤的体重,仍然可以寻到是个美人迟暮。

母亲貌美,心更美,美得像一幅画。最让人羡慕的是:母亲搀扶着父亲走在大街上。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夕阳下,母亲和父亲依偎的背影,仿佛是一张色彩斑斓的油画,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人生梦的期待,希望有一天我和我的爱人临摹这幅油画。而母亲每天照顾老奶奶的身影就像是一张素描画。每天早上,为奶奶打开窗子通风,倒尿盆、热奶、煎蛋…端上热乎乎的营养早餐。一日三餐,奶奶想吃什么母亲就做什么。六十多岁了,母亲步行很远的路到市场采买,背着重重的菜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做午餐。有时奶奶等着急,就说:“这么慢啊。”母亲也不生气,只是平和地说:“妈,媳妇得一步一步的走啊!”母亲做饭的速度又像一张动漫画,快速,美味。邻居的老奶奶都喜欢吃母亲做的大馅。夸母亲说,不到一个小时,饺子就进我们肚子了。

母亲的爱像一篇美文,洋洋洒洒地写满了岁月。记得小的时候,听邻居家的小妹不停的哭,妈妈抱着我就跑了过去,看到邻居大婶一针一针织着毛衣,小妹满头痱子,哭得撕心裂肺。母亲放下我,弄盆水就给小妹洗澡,涂上痱子粉,小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母亲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与哥哥一同下乡的知青买了块布料,第二天就要返乡,母亲就连夜为她裁剪,用缝纫机做好熨平才休息。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告诉妈妈下午来外宾,老师让穿得漂亮点。母亲做好午饭顾不上吃,到合社就扯了五尺布,为我做了一条漂亮的裙子,还用以前的布头为我做了一件蓬蓬袖的背心,当我穿上新衣服出现在同学面前时,吸引了同学羡慕的目光。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深深地感到为有这样心灵手巧的母亲感到骄傲和自豪。家里的缝纫机是1960年买的,母亲蹬着那台缝纫机为姨妈家、舅舅家、姑姑家,邻居家,可以说太多的七大姑八大姨家缝纫衣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六十多岁的大嫂病重住进医院,八十多岁的母亲,早已不认识路,让我带她去看嫂子。走进医院的病房,嫂子见到母亲就哭着说:“妈,我这次怕是挺不过去了。”母亲拉着嫂子的手说:“不用担心,到医院了就听医生的,好好治病,等治好了妈接你回家。”病友们都为这浓浓的婆媳情而感动。她们不知道,如今的母亲因小脑痴呆,一句话会重复不知多少次,什么都不记得了,但爱却真真切切在她心间,永远不会忘记。每次儿女们离开她家,走到楼下总会看到母亲在阳台上目送的身影。

母亲是辛苦的,但她从未感觉过苦涩。母亲一岁姥爷就去世了,是姥姥靠给人家缝衣服养活着两个舅舅,两个姨妈和母亲。母亲常说:小时候常向姥姥喊饿。姥姥总是安抚着母亲说:妈妈说,睡一会儿,等妈妈给衣服缝完人家给了钱,就去买米做饭。母亲小的时候,卖过凉冰儿、海棠果,后来就帮舅母带孩子。舅母家的大表哥只比母亲小两岁。到十七岁母亲就嫁给了父亲,母亲嫁过来也并没有脱离苦难。奶奶33岁守寡,带着父亲、叔叔和姑姑。爷爷去世那年,两个姑姑也先后去世,一个姑姑竟死在了奶奶的被窝里。为了发送爷爷,不得不交出他们住的房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暂住在邻居的柴火棚中。舅爷们帮忙收拾了简单的柴火棚,1949年解放那年的正月母亲就嫁过来。过去的婆婆大多讲规矩的,奶奶不睡觉,母亲就不能睡觉,长辈们唠嗑,母亲站在一边要沏茶倒水的伺候。早上奶奶要喝水,年轻的母亲贪睡,奶奶就不停的用水杯敲炕沿,直至把母亲弄醒。看到奶奶为了叔叔、姑姑的学费发愁,母亲就掏出姥姥给的零花钱赞助奶奶。尽管母亲回娘家,向奶奶要几毛钱的车费都很费劲,可是母亲还是受不了奶奶发愁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的身影。奶奶喜欢骂人,父亲得罪了奶奶,奶奶就会骂上一夜。母亲也不吱声,任她老人家骂够为止。解放初期开始扫盲,奶奶不喜欢媳妇出头露面,用不帮带孩子要挟母亲,母亲就抱着哥哥去听课。大哥下乡家里经济拘谨,母亲出去做临时工,奶奶也不愿意,母亲答应奶奶,等家里条件好点,就不出去干活了。遇到同事到家里来,奶奶骂骂咧咧,可母亲一点也不生气,风趣地说,你们下班得忙着做饭,我回家老婆婆早把饭做好了。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记得别人的好,从不计较别人的坏。工作中的母亲也是优秀的。母亲干过搬玻璃、切圆玻璃、渡银制片等,在建设制镜厂时,母亲和她的姐妹们挖地基,哥哥看到辛苦的母亲,劝说母亲太累就别干了。可是母亲说:没事,妈能干,挣了钱好给你们买大米吃。有一次母亲与姐妹们用拖拉机挂式的大板车拉钢筋,发货员把0.5吨看成了5吨,母亲和姐妹们走了两个多小时的路拉了回来,一卷子、一卷子的用踏板卸下。厂家找来了,又原路返回给人家送了回去,可是母亲从来没喊过苦和累。还常常骄傲地说:“你们现在“三八”妇女节还放假,我们那时是过有意义的妇女节,得加班做好事。妈妈还曾经被单位在喇叭里表扬了好几天呢!”退休后的母亲也并不清闲,帮助儿女们带孩子,悉心照顾奶奶。尽管奶奶对母亲很严厉,可是母亲总是感觉奶奶也不容易,一个人守寡那么多年,要好好伺候奶奶,让她多享几年的福。

母亲像一本书,值得我一生去阅读,她用一个女人瘦弱的肩膀撑起家蔚蓝的天空。父亲是长子,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母亲和叔叔、姑姑相处得就像是亲兄妹,最困难时期,叔叔和姑姑们回家,那时候百分之三十是细粮,母亲总是做好吃的给他们,从没吝啬过。1994年八十八岁的奶奶去世时,婶子说,奶奶为三个儿女都付出了,丧葬费每人一份。可母亲说:“他老姑儿子还没结婚,姑父身体又不好,她那份我出了。”母亲总是为别人着想。母亲想得最多的还是父亲。爱父亲是母亲的必修课。父亲喜欢读书,一次买一本英汉字典,用去了一个月的工资。母亲二话没说,向邻居大婶借点钱度日。父亲工作很认真,每天下班后吃完饭,都会到单位生产线再看看,有时生产遇到问题会很晚才回来,母亲总是忙着家务等父亲回来才睡觉。就是因为有了母亲的支持,父亲从一个只有高小毕业的穷孩子,通过自学和钻研,1960年被国务院任命为工程师。先后多次为兄弟玻璃厂解决生产难题。1984年父亲参加建设秦皇岛市玻璃厂负责全面技术工作,实现了点火投产一次成功。1987年父亲组织转产茶色玻璃的攻关项目,只用72小时就成功实现了在大窑深池转产茶玻的先例,(当时先进的日本还得用一周的时间)弥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也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父亲的成功凝聚了母亲的深爱。现在微博上都在分享着:娶一个好女人,幸福三代人。是啊!娶一个好女人,何止幸福三代,还有对社会的贡献。母亲的爱也是朴素的。几年前父亲做大手术从天津回来,母亲挽着父亲的胳膊坐在沙发上,好像怕父亲跑了一样。母亲每天都给父亲穿衣服、穿袜子、穿鞋,饭前给父亲打胰岛素,伺候父亲无微不至。有时父亲让母亲取东西,取几次也取不回来,父亲发脾气,母亲总是乐呵呵地说,你急什么啊!还不是你病几次把我吓傻啦。父亲最近一次住院,母亲想为我们分担自己去医院照顾父亲。当我们发现母亲出门了,急忙去找她。猜测她一定是看父亲去了,可是母亲不记得路,而且也没有带公交乘车卡,身上也没有钱。我们就沿着去医院的路分头去寻找。在父亲病房门口静听,没有母亲说话的声音,就又出去寻找,还是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在父亲的病房找到了母亲。原来一心牵挂父亲,母亲出门就遇到公交车来了,径直走了上去,到医院下车,迷迷糊糊就走到了父亲的病房。也许是爱的牵引,让早已不记路的母亲,三拐两拐的找到了父亲的病房,徒然让我们虚惊了一场。母亲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娶媳妇聘闺女都是母亲一个人操劳。记得最小的哥哥结婚的头天晚上,父亲才从新疆出差回来。母亲的爱是博大的。汶川地震,母亲牵挂着灾区的人民,掏出一千元支援灾区。当煤矿发生事故,母亲和父亲看电视跟踪报道,每救出一个矿工,他们像自己的孩子得救一样的高兴。母亲又是幽默的。她像刚学认字的孩子,读着电视上出现的字幕,有时会读半个字,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她却充满遗憾地说:“如果我父亲活着,一定会送我们去读书,你姥姥最喜欢读书了。”衰老健忘的母亲常常会编故事,她把想象的事和真实的事说在一起。一次母亲给姨妈看侄子从法国回来全家的聚会照片,她指着照片骄傲的说:我孙子是法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我孙媳妇,是法国学校给我孙子雇的保姆,两个人就好上了。这是我重孙女和重孙子…儿子碰巧听到她们的谈话用手机录了下来,并赶忙解释说:“姥姥,不是这样的,是我哥哥和嫂子在一次学术课上认识的,嫂子是护士。”全家人看着两个八十多岁姐妹的聊天录像,乐得前仰后合,老妈太有才了。父亲则风趣的说,如果你妈读过书,一定是个作家。但母亲给我们讲,在六零年最困难的时候,一天下班为了给晚餐加点菜,她爬上单位附近的一颗桑树摘树叶,竟然一片树叶都没留下,然后她站在树面前,虔诚地鞠了三个躬,说,对不起了。这确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是母亲发自内心的歉疚,爱的真诚表达。

阅读母亲那深陷的上扬的眼睛,宛如母亲那深深的爱和向上的精神;那薄薄的嘴唇就是母亲屈己待人的象征,总是把厚重的爱给予别人;那尖尖的鼻子赋予了母亲勇于担当的使命感;白白的皮肤彰显了母亲的淡定与从容。

作者简介方菲,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