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素描主义和速写主义

我们最早是分析德加的画,给他加了一个“速写主义”的“帽子”。我们为什么要给他的画法加一个“主义”的定义?

我们在研究西方绘画史的时候,发现西方对于“主义”或者“派”的用法,比我们中国要随便的多。比如“印象派”“印象主义”,就是像开个玩笑那样,就用起来了。当举行第一次印象派画展的时候,印象派的名字还没发明出来。随后在后来的第三次他们举办画展的时候,德加和凯伊博特之间还对于是不是使用这个名称有过激烈争议。然后渐渐地他们自己就用这个名称了。

我们看到各种主义各种画派的名称,在印象派之前就很多,之后就更多。从理论上分析一批人的画法时,使用“主义”和“派”的冠名,不仅可以简练地概括,更常常是准确地突出了他们的特点。比如野兽派,比如立方主义,等等。

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提出过一个方法,叫“绘画分析”。我们觉得使用“主义/派”的冠名,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

比如,德加的人物画,本身很多就是速写,所以使用“速写派”这个冠名,是非常合适的。而且这个也打开了一个绘画分析的角度,用速写的特点去检视其他画家的作品,这就又发现了莫里索的人物画,也带有明显的速写主义特征。这说明一旦冠名后,就会反过来提醒了我们分析的角度。

进而,又促使我们定义了“素描主义油画人物”,即“素描主义/派”。从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的立场,这个大大地概括了我们对于西方绘画史的理解,也为我们进一步进行新东方主义油画人物画的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发现了素描主义和速写主义两个方向,而我们在用国画思维去画油画人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多了一个选择,即“速写派”画法。

不仅是人物画,对于我们的城市写生,也打开了新的画法的道路。从速写主义和国画的两个来源,我们可以寻求某种中间点,成为我们城市街景写生的画法。如果没有速写主义的启发,我们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国画的画法,来描绘上海的房子。这也是我们绘画分析的一个堪称经典的应用。

我们用单色丙烯勾线,力求具有国画的“骨法用笔”,这个也是速写主义的立场。设色也用速写的角度,简单地勾勒。然后用油渍去刷,形成国画才具有的晕染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