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论解构“笔墨”
我们用系统论来分析绘画,认为绘画是一个系统,其中画家是主体,其结构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第一层是物理层,就是介质和工具。用国画来举例,就是纸和笔墨。这个时候讲“笔墨”这个要素是指物理的笔墨。之后是技法和风格,这个时候人们也会讲到“笔墨”,这个是指国画中的渲染等技法。按照百科的说法:“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再往上就是文化、画理、哲学的层面,国画在这个层面我们经常会讲到“意境”。在这个层面,也有'笔墨’。比如吴昌硕的“米老惟以云山为墨戏,故称逸品。”就是典型的在画理层面讲究“笔墨”。
为什么会有这么几个层面都在用“笔墨”这个词呢?这个就是系统论在其中起作用。中国古代人的认识往往是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很多概念同时在系统的结构中几个层面都在用。比如中医的“气”这个概念,也是这样。
系统论把要素、结构和功能放在一起考虑,“笔墨”这个概念就是既是要素,也跨结构中的多个层面,具有多功能。
或者我们用系统动力学来理解,就更清楚一些。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中的要素互相有信息沟通和反馈,互相影响,形成系统的特定功能。所以在国画中,物理要素、结构要素、在不同层面上,互相的影响是深刻的,古人就不加区别的用一个词“笔墨”来论述。
我们现代人,理解这一点,就可以比较清楚的看明白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笔墨等于零”的争论。一方认为“笔墨”只是技法,服从于内容。一方认为“笔墨”是中国文化之慧根,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可以看出来,“笔墨”在争论中,到底是不是画理哲理文化层面的东西,没有说清楚。一个人说的是技法层面的东西,一个人说的是文化层面的东西。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一个画家,作为主体,他是不是把“笔墨”作为画理哲理文化层面的东西,决定了他的绘画系统是什么样的系统。他可以不把"笔墨"作为自己画理层面的要素,他依然可以画出好画。当然他的绘画系统与另一派画家,是不同构的。
这个在"意境"这个要素上也是一样的。一个画家在文化层面上把意境作为必须的要素,作为追求,就构成一个以"意境"为核心的绘画体系。另一个画家完全没有意境的理念,那么也可以有一个自洽的绘画体系,不出问题。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文化层面的要素,具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反馈到技法层面,从动力学角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反馈。
国画画理中把"笔墨"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来理解和把握,是一种深刻的绘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