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在四点半课堂中的运用(以坂田社区为例)
(图片来自网络)一、研究背景:坂田社区内有很多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在下午4点半就放学,学校四点半放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早点回家休息,然而许多家长由于白天上班,往往要在下午5点半以后才能下班回家,无暇照顾孩子。最近,网上经常爆出学生被拐卖被害事故,孩子的安危让家长担心顾虑。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同时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坂田社区服务中心于2014年3月成立“四点半”课堂,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场所。“四点半”课堂旨在给社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场所,社工以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培养学生兴趣为辅。“四点半”课堂开放时间在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8:00,并组织社区内的义工、志愿者、社工进行课业的辅导,每周五开展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兴趣类小组和活动,丰富社区儿童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拓宽视野,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截止到目前,坂田社区“四点半”课堂已经进行到第6期了,据坂田社区社工统计,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底,共服务人次4000人(平均约16人/天),服务时长达400小时(约1.5小时/天);“四点半”课堂成员的流失率从第一期的46%降低到目前第六期的15%。社工在辅导学生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身上存在学习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习惯,改善学生行为问题,坂田社区服务中心决定变更四点半课堂管理制度,采用奖惩并重的模式来管理四点半课堂。二、理论分析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理论学派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1.联结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概念,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根据该学说提出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这一理论强调各种联结的作用,情境与行为的联结,一些行为与另一些行为的联结,一些知觉的联结,甚至一些情绪也是由联结而形成的。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常用联结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态度、人际吸引、社会规范等现象。在四点半课堂的管理中,社工可以运用联结的观点来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如铃声的设定是为了让儿童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当儿童青少年听见铃声响起,就表示上课下课休息时间到了。2、强化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究其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强化理论认为,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现象;而人们避免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不愉快的结果出现,这是一种负强化现象。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知识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是人们受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的影响;替代强化就是人们还会观察他人作出行为后得到了什么后果,这种后果也会影响人们是否以及怎么样做出相同的行为;自我强化就是人们在行为之后,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影响人们进一步的行为表现,在行为强化的过程中,强化物、强化频率、强化时间等都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在四点半课堂的管理上,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课堂表现和行为习惯,社工应及时做出奖赏和惩罚,满足学生认可和尊重的需要,同时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四点半课堂的积分制管理,当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加1分,迟到早退扣1分,当积分满一定分数(假设20分)时,社工便可对该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这属于正强化的表现;对于课堂上不认真写作业、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积分低于一定分数时(假设5分)时,由该学生上台表演节目并检讨自己,学生为了减少上台表演检讨自身的次数,从而减少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等的现象属于负强化。每隔一段周期,要对孩子进行表彰和惩罚,对于奖励的物品和形式要丰富多样化,这是因为强化的频率、强化时间和强化物会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3.模仿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例子,个体之所以学会某种态度和行为,经常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儿童的很多态度的获得,往往是模仿父母或与他关系密切、经常接触的人的结果。在四点半课堂的管理中,可以在儿童青少年中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比如:为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坐姿,社工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并拍照记录,在适当的时机由学生选出坐姿最正确的人。将其作为此行为习惯的学习榜样;同理,可以树立“学习标兵”、“礼仪之星”等学习榜样。4.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理论还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在四点半课堂的管理中,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社工应该看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影响力,通过学生来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的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三、社会学习理论在“四点半课堂”中的运用1.积分制管理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四点半课堂”,提升服务以及训练学员们的行为规范,并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坂田社区服务中心开创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其实在第一期的四点半课堂中,通过贴纸奖励完成作业的学生和积分制管理异曲同工,积分制管理符合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正强化理论,通过对课堂行为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来强化这种行为。积分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用加分和扣分来记录和考核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综合表现,通过纸质记录和表格统计的形式来考核。关于考核,考核的周期为每月考核一次,每个学期总结一次,学期内连续月份考核优秀的学员直接进入下一期“四点半课堂”。把积分与四点半课堂服务结合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优秀的学员起到表率榜样的作用,符合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模仿机制和观察学习理论中的重视榜样的作用。2.每日通报“每日通报”是四点半课堂“积分制管理”的辅助管理工具的统计数据资料。就是每天“四点半课堂”结束后,统计到课的学员人数,请假的学员人数等等,在建立的“四点半课堂家长QQ群”里抄送给每位家长,让每一位学员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每天来“四点半课堂”的时间及离开的时间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当天表现等。“每日通报”的实质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社工通过记录四点半课堂学员的表现情况,并将“每日通报”抄送给家长,无形中规范家长及孩子的行为。“每日通报”直观地反映了学员的日常表现情况,慢慢地树立起了模仿榜样,一些学生不希望在“每日通报”中出现自己的负面信息,故而逐渐改善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负强化现象,反之,一些学生在“每日通报”中的表现受到家长和社工的表扬,故而强化这种行为,这属于正强化。四、四点半课堂相关制度/表格1.四点半积分管理制度序号加分序号减分不迟到,不早退+1大声喧哗、吵闹、追逐打闹者-1猜中谜底答案、游戏中获胜+1不注意卫生,乱丢垃圾-1遵守课堂纪律+1违反其他纪律-1认真完成作业+1迟到早退、旷课(无特殊原因)-1协助社工/义工维持课堂纪律+1学员每扣1分,次日不能借书阅读完成作业后,主动练字>1页+1学员每扣1分,当日不能进行游戏1次完成作业后,阅读书籍>30min+1学员当日扣分3分以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学员当月扣分累计20分,劝退且下期四点半课堂取消报名资格原则上,当日加分不超过5分月底进行评比,达B+者可兑换奖品2.四点半“每日通报”制度1、XX月XX日“四点半课堂”情况:到课X名,未请假X名,作业完成X名,作业未完成X名,迟到X名,早退X名,违反课堂纪律X名,不讲卫生X名2、请假学员:3、迟到学员:4、早退学员:5、未请假学员:6、请假学员:7、自行回家学员:温馨提示:无故未请假旷课超过3天,取消四点半课堂学员资格3.四点半“积分兑奖”规则累计积分(月)参考标准荣誉称号其他奖项80+A+学习之星优秀作业奖75+A学习榜样全勤奖70+B+学习标兵礼仪之星每月月底根据积分制管理制度进行兑奖,并将积分表和综合积分成绩以及月底表彰结果在四点半课堂家长群里进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