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笔记:卤煮鸡

梁东方

鸡是古老的家禽,也同时是人类古老的美食。

把鸡做得很好吃,也是各个地域里的人类一代代积累下来的饮食经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吃过那么多鸡,就可口来说,还是保定的卤煮鸡,它独一无二的味道,甚至连同样在保定的马家老鸡铺的鸡也与之有异。

约定俗成,卤煮鸡会放在一个大盆里出售。上面盖着油布,冒着热气的一只只小鸡被卤煮以后都成了腿脚收束、头和脖子弯到身子里去的团成一团的姿势,这个姿势使人将其整体作为一块肉来看待,不再是一只曾经有过生命的鸡。

你要买鸡了,老板招呼着会先开油布,问你要大一点还是小一点,要哪一只?你伸手一指,他就会极其线束地将那只鸡夹起来上秤,报出有零有整的价格来以后再将零头全部抹去。似乎这是急这一行买卖的固定规矩,让一点利,表示谢意。

这让人意识到,现在你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商场,而是和你一样的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做着这一行买卖的普通人。于是就更禁不住离开就要吃上一口了。

不过,开始吃的时候还是会区别对待的,它毕竟不是一块肉,它有很多骨头。卤煮鸡的肉丝里浸满了独特配方的卤煮料的味道,这种味道与任何食品与任何其他鸡的味道都不一样:先是浓郁的香气,然后是略略沉滞的回辛;在这样的辛香之后,便是所有丝丝入扣的纹理形状都又有形但已经绵软,入口即化的唇齿之间的上好慰藉了。

据说卤煮鸡是不能多吃的,最多一周吃一次,或者实在觉着好吃就是两次吧。实际上在以前漫长的传统生活里,一年里能有机会吃上一两次的,已经是富裕人家。不过是在温饱无虞之后,它才被提醒着不能顿顿来吃而已。

因为保定卤煮鸡传统销售位置就在市区中繁华区域内的107国道上,教工之家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来往的人们走到这里买上一只卤煮鸡,在很多司机都是一种路过保定的时候自我犒赏的美食经验。后来107改道到了郊外,这个位置也就主要是市内交通流量所在,但是临时停车打着双闪来买卤煮鸡的情况依旧屡见不鲜。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这里一般都认一个牌子“刘氏三兄弟”。所谓牌子,就是一个布条用两根杆子扯起来。这是卖卤煮鸡的传统招牌样式。这白底儿红字的五个大字就是旗帜之下的大盆中的卤煮鸡的商标字号。口耳相传之下刘氏三兄弟的卤煮鸡大盆前总是排着大队,哪怕相邻的别的字号的大盆前没有一个顾客。

于是乎就出现了大量与这个著名招牌相类似的招牌:“刘氏仨兄弟”“三兄弟刘氏”“三刘氏兄弟”“刘氏两兄弟”“刘氏兄弟”“刘三兄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一时之间成了一景。人们排着队买卤煮鸡的时候纷纷对比周围的招牌,感叹汉字的文字组合的可能性的无穷。

虽然有外地来的不明就里,在别处买了;或者也有本地人不在乎,反正差不多,在别家买了就走不排队,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等著名摊位的卖完了,别的卤煮鸡才能真正开买。好在卤煮鸡不是大工业生产,一直都是作坊式的家庭买卖,每天定量制作,做多少卖多少,卖完为止。这样各个摊位也都有各个摊位的生路,生意大家做,好坏凭人说。这种谁也不能绝对垄断的竞争格局,就保障了这种特色食品的质量多年来始终如一。

后来刘氏三兄弟的摊位搬到马路对面,而且有了门脸,进了房间。走上了很多保定名吃通常都是先摆摊位后来进店铺的发展之路。

我印象中小的时候没有吃过卤煮鸡,吃卤煮鸡和知道保定还有卤煮鸡这么一种名吃,是在上大学以后的事情。那时候放假回家,家里要做好吃的,就会让我骑车去买一趟卤煮鸡。

再好的美食,也是需要消费者的财力支撑的。只有当生活好了,美食才成其为美食,才可以是品评的对象。乃至最后成为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是也未必就会每次回来都去吃的一种符号,一种记忆;竟然在形式上,与以前吃不起的时候的近于一样了的状态。不同的是,只要想吃,就有了马上吃的可能性。

人类的幸福,其实是建立在对于可能性的实现程度上,并非一定是实现本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