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噪音交易与智钱效应……
先讲投资的基本道理。
然后再分析眼前的市场。
最后提出自己的投资观点。
这就是腾腾爸的写作风格。
本文是先录的音频,后整理的文字。
所以音频更感性,文字更理性。
建议边看文字,边听音频。
市场上的交易者,从大的方向上讲,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像公募、私募基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等;
一类是个人投资者,像今天录音频的腾腾爸,听音频的你,还有关注腾腾爸的所有朋友,都是拿自己的工资、私人财产、余钱来投资的,所以这些都是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我们平常又通称为“散户”。
格雷厄姆把散户称为普通投资者,他认为这样称呼才更中性。
腾腾爸把个人投资者也称为普通投资者,但腾腾爸的普通投资者跟格雷厄姆的普通投资者含意有所不同。
在我的概念里,我已经把普通投资者发展成为了一种投资模式,即个人投资者如何发挥个人特长进行投资的一种模式。
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生活中的投资学》,讲的就是普通投资者如何生存、如何战胜市场的。
所以在我这里,普通投资者不仅仅是一种称谓,它更是一种投资模式、投资体系。
除了个人投资者、普通投资者、散户这些称谓之外,个人投资者还有一个称谓,叫“噪音交易者”——有很多的文献就把散户称为“噪音交易者”。
为什么会有这种称谓呢?
因为投资从理论上讲,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归纳、分辨、整理,然后把这些归纳、分辨、整理出的东西在股市中进行兑现。
所以股市投资就是一种信息的兑现、信息的交易。
而散户在信息的获取、归纳、分析、总结、兑现这一系列的流程中,相比机构投资者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中。
比如说信息的获取渠道,我们比机构投资者要少,获取能力要弱。
同样的公开信息,我们的研究能力比机构投资者也要弱一些。
最后的利用能力也非常差——同样的信息分析出来了,机构专业的理解力、利用力、执行力,都要强。
所以我们在信息的获取、研判、利用这三个方面,都要比机构投资者差。包括腾腾爸,不论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这就是我们的劣势。
因为获取能力差,个人投资者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就会出现信息缺乏。
信息缺乏又怎么办呢?
就会不断地去打探各种市场的消息。
然后看看某研究机构的研究,他们对市场的各种分析和判断——包括你今天来听我的音频、来看腾腾爸的文章,也是想看看投资大佬、网络大V的分析,也是为了打探消息。
实际上市场上弥漫的这些消息,真正有用的非常少。
这样,不知不觉间,个人投资者在打探各种消息的过程中,就沦落成了信息交易者。
因为99%以上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是一种噪音,你利用那种信息进行交易,所以就是噪音交易者。
很多的文献因此把散户称为“噪音交易者”。
噪音交易者很容易产生一种随波逐流的现象。
当一种噪音非常强大的时候,众多的散户都去相信它,跟着它一起起舞。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旅鼠现象”。
大家都说这只股票好,都去买,股价涨,大家就去反推,认为当初的消息来源是对的,于是继续加大买入力度,进一步推升股价,噪音越来越大,出现了“蝴蝶效应”。
反之,道理亦然。
市场上这种噪音交易者、这种噪音交易模式的存在,就会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
涨会涨过头,跌会跌过头。
噪音交易者的这套机理,解释了很多以前市场传统理论解释不了的谜题。
传统理论上讲,当一只股票价格涨得特别高的时候,它就会有做空机制来进行对冲,然后促使价值回归。反之,股价非常低迷,远远落后于它的内含价值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做多的机制,推着股价往上升。
但是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股票股价明显已经超过价值了,但它还在不停地上涨,普通投资者还在不停地进行买入,推动着股价不停地往上升,或者,明明股价已经比较低了,明明已经低于它的内含价值了,但是股价还在不停地往下降。
这种现象,传统的理论框架已经解释不了了。
噪音交易理论完美地解释了这种现象——那是因为大量噪音交易者的存在,造成了短期市场情绪的一种共振,让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同时呢,我们发现,不仅仅个人投资者会有这种噪音交易者的那种癫狂状态,机构投资者也并不全是理性的,他们也会出现股价越涨越买、股价越跌越卖的情况。
这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为“智钱效应”。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些机构投资者,在市场泡沫形成的时候,他们的研究能力是超过噪音交易者,或者说个人投资者的,他们也知道市场存在一种泡沫,但是还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市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他们知道股价高了之后还会更高。
因为市场上有了大量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只要对噪音交易者进行一个有效的引导,往涨的那个方向引导,噪音交易者能源源不断地往这个市场中流入进来,那么股价就是安全的,它还可以不断地往上涨。
这时候要是离开的话,泡沫形成的这部分钱,他们就赚不到。
所以明明知道泡沫存在,他们还是不愿意离开。
比较有名的例子,1970年代美国有个漂亮50白马股行情,泡沫已经比较重了,先是30倍、40倍、50倍、60倍估值,后来又达到了70倍、80倍、90倍,非常地高。
但是这个过程中,机构投资者凡是做空的,都失败了,凡是做多的,都跟着赚了。
基金从30倍时开始买,涨到40倍时,赚了33%;市场一看表现这么好,跟风者众,基金借机做大,接着做多,从40倍开始买,涨到50倍时,又赚了25%。
明明知道泡沫存在,但他通过做多,顺着趋势走,基金规模不断加大,推动着股市不断地往上走,赚着泡沫的钱。
在这个泡沫不断形成、推高的过程中,如果你过早地离开,这就是不明智,你顺着趋势走,这叫明智。
所以我们称机构投资者这部分操作,叫智钱效应。
第二,基金经理明明知道这个市场泡沫已经存在了,为什么他还会冒险留在市场中呢?
这跟基金的个体利益有很大关系。
因为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最注重的是业绩的评价,业绩表现好,公司再发行新的产品时,就好卖。
基金公司产品好卖了,规模就容易做大了;规模做大了,收的管理费就高了。
基金公司主要靠管理费来赚取利润的。
所以他们明明知道市场的定价已经错了,为了基金的排名,他们还必须顺着趋势走,不能逆着趋势来,不能像腾腾爸这样,高了我就卖,低了我就买,然后忍受一段“难受”的时光,最终我会胜利的。
机构投资者不能这样做。
这一点,但斌先生就讲得比较清楚。
他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他看多茅台,但是茅台股价一跌,他就马上卖掉,然后等到股价稳定之后他再买回来。
所以经常有人质疑他:你但斌不是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你成天喊着价值投资的口号,但那是忽悠人的,你的操作手法不是价值投资。
每碰到这样质疑的时候,但斌先生都会进行解释:机构投资者、基金公司,跟个人投资者是完全不同的,它感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好多人认为这是他的托辞,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儿。
是身份的界定,他的盈利模式跟我们个人投资者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状况下,基金公司为了业绩的评价,它明知道泡沫的存在,他还是无法离开。
如果基金的表现好,购买者众;如果基金的表现不好,它不仅发行不了新的产品,它现有的产品也会面临着投资者赎回的压力非常大。
这也有典型的例子。
当年1990-2000年代时,大家都知道美股有个科技股狂潮。
回过头来看,就是互联网泡沫。
凡是给互联网概念挂上钩的股票,马上都会涨得非常高。
这个时期,美国有两个基金,非常有名。
一个叫老虎基金,一个叫量子基金。
老虎基金一看科技股的泡沫这么大,就拒绝与泡沫共舞,对泡沫敬而远之。
造成什么结果呢?
它的业绩在1990看代、2000年前的时候,大幅落后于市场,落后于其他基金。
量子基金跟它正好相反——量子基金知道有泡沫,但是大力地进行投资,它的表现就非常好,远远地高于老虎基金。
在老虎基金面临着非常大的赎回压力的时候,它却不断地有投资者来购买它的新产品。
事实证明,谁对了,谁错了呢?
结果不言而喻。
但是,有趣的是,老虎基金因为经历了非常严重的投资者赎回,在2000年3月份的时候,不得不清算退场。
也就是说,它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不得不清盘了。
一个不愿意与泡沫共舞的基金,一个秉承着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最后不得不接受清盘的命运。
这个例子很有名。
老虎基金的遭遇后来经常被投资者提及,进行研究分析。
这种状况,基金公司非常清楚它面对市场是什么,也非常清楚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所以在市场面对明显的泡沫的时候,它不能不买,不得不顺势而为,或者明明知道这只股票股价非常低,市场非常冷清的时候,它也不敢买。
在理性投资者看来,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操作方式,但是他们自己认为,我聪明钱就应该顺势而为,聪明钱就应该随市场的起伏而起伏,随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这才叫聪明钱,这才叫智钱。
智钱效应的存在,跟噪音交易者的存在,都来源于一种随波逐流的本性。
无论是噪音交易者,还是智钱效应,从理论上讲,它们都是错的,都是违背投资的基本规律的。
但因为市场现实和自身天生劣势的限制,它们又必然在市场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我为什么现在讲噪音交易和智钱效应呢?
因为它们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大家对比一下,现在的A股市场,就是对这两种理论现实的映射。
我们现在好多的股票,所谓的核心资产,龙头白马,都涨得非常高了。
你像茅台,50倍、60倍估值,五粮液,60倍、70倍,海天味业,一二百倍的估值,恒瑞医药,也100多倍的估值。
虽然都是非常优质的企业,但是它们的估值确实都高了,比当年美股的漂亮50还要明显高了一大截。
还有什么医药啦科技啦这些股票,估值更高。
我刚才提到的那些股票,都还真是企业本身的品质非常好,它们本身还有业绩支撑。
有些上千倍估值的股票,本身就是一些概念,什么业绩都没有,就是顺风而炒,顺势而涨,炒涨到让正常的理性投资者无法理解的一个高度。
但是呢,高了还能更高。
你觉得它50倍够高了吧,它可能涨到100倍;你觉得100倍够高了吧,它可能涨到200倍;你觉得200倍够高了吧,它可能再被推到1000倍。
最近两年,尤其是最近一年,尤其是2021年元旦之后的这几个交易日,市场的表现,就是如此。
这就是典型的智钱效应造成的一个结果。
我们很多的热门股,你去看一看,它的流动盘被基金这些机构投资者高度锁定了。
然后基金发个新产品,不买别的,还是买这些股票。
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产品,投资的标的高度地雷同。
市场称之为“抱团股”。
基金抱团,散户跟风,智钱效应和噪音交易,达成了一种共振。
这种情况会延续多久,我也不知道。
但历史上看,这种现象出现之后,它总会滑行一段时间,不会马上结束,但早晚会结束。
这就是智钱效应在我们A股一个非常经典的体现。
将来,过三年五年之后,你会发现,A股走了一段跟当年美股的漂亮50同样的行情。
通过智钱效应,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的A股市场。
另外一个,我们也可以解释目前基金销售为什么会那么火爆。
新年第一天,市场就曝出了这么一条消息:有几家基金公司,发行了三只基金产品,500亿的规模,一天之内售罄。
三只基金,被市场暴抢。
基金卖给了谁?
就是卖给了普通散户啊,就是我们上边讲到的噪音交易者。
这些散户为什么抢这些基金呢?
就是因为去年基金在抱团的过程中,基金公司的这些产品,收益率、浮盈都非常大,给散户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买基金一定会赚,买基金就会大赚,基金就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投资品种,所以噪音交易者就得到了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噪音,他们就冲着这噪音来了,成为的噪音交易者。
这些人虽然不直接参与市场,但通过买基金,以间接的方式也参与了市场。
有很多股民发现自己投资,还不如买基金赚得多,所以把股票卖了,也去买了基金,这更是一种典型的噪音交易者的噪音交易行为。
然后噪音交易者购买了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这些基金产品又通过智钱效应不断推高资产泡沫。
这就是目前A股市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跟大家聊噪音交易者和智钱效应呢?
就是因为它有上边讲的现实意义。
我就是想用这种现实意义来提醒大家,一定要冷静。
我们怎么才能赚到钱呢?
要避免成为噪音交易者,要避免成为泡沫的接盘者。
我不反对你在泡沫中成长,去赚泡沫膨胀的钱。
好多朋友的确通过顺势而为、随泡沫一起成长、也赚了不少钱,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但我反对你、提醒你,千万不要成为泡沫的接盘者,看到人家赚钱了,你慌慌地跑过来了。
然后你买的时候,人家就交给你了,交给你之后,就没人再跟着买了,也就是所谓的“博傻理论”中最后一棒的接收者。
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惨了。
你就成炮灰了,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你连韭菜都称不上,你是韭菜根上的肥料。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
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
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
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
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