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丹阳曾风行的“叠罗汉”民俗运动,风靡一时现在却销声匿迹
晚清到建国后一段时间,镇江、丹阳一带曾风靡过一种群众技巧民俗活动——“叠罗汉”,其中高手很多。
几年前,去过一次丹阳延陵镇的柳茹村,这是一座镇江的千年古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镇江有名的长寿村,村里有好多超过八十多的老人,我见过一位叫“贡木木”的老人,当时已经96岁,但身手矫健,还能练武。他老伴刘休息比他只是小十天,身体也很好,两位老人几乎是一起散步、健身。
贡木木和刘休息老人正在练功(2015年)
当时我随口问了一下贡木木老人,您年轻时练过武功吧。
老人笑眯眯的说,他练过“叠罗汉”。
龚木木和央视采访的美女主持演示练功。
原来,当年镇江、丹阳一带,“叠罗汉”是流行一种集古代技巧、健身锻炼于一身,源于宗教的民间运动。
民国到建国初,当时镇江乡镇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也不多,于是在庙会、打谷场聚集的年青人,就喜欢叠罗汉、翻跟头、跳马等空手运动,一方面锻炼身手,一方面也是玩耍,其中叠罗汉需要多人配合,讲究技巧,所以玩得最热闹。
贡木木老人就是其中的高手,练了这门技巧之后,身轻如燕、矫捷如鱼。
老人说:当年因为练叠罗汉的人多,人气旺。据了解,当时玩“叠罗汉”的时候,还要穿上漂亮但又轻松的土布表演服,脸上画上妆(黑脸、神怪都有),一旦表演,四邻八乡都来围观,非常热闹,当年的高手贡木木人气不亚于现在的网红。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丹阳很多小学的体育课程也练习“叠罗汉”,一度还购买了上海勤奋书局出版的《中小学适用叠罗汉教材》。
这本教材是阮蔚村先生编译捷尔滋氏的体育书籍,当年丹徒县立初级中学获得这本宝典后,如获至宝,以此为依据教育学生,获得很好的效果。
阮蔚村先生
原来,中国过去本土就有叠罗汉的玩法,“叠罗汉”还是唐代百戏之一,后面慢慢传到民间。敦煌壁画里就有儿童玩“叠罗汉”的壁画(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莫高窟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和第217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化生童子图。)
壁画中的孩童,往往站在化育生命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面,一个骑在另一个的肩膀上,通过童子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表现佛家的化生观念。
莫高窟第220室 主室 南壁
莫高窟第220室 主室 南壁
但民间的叠罗汉流传至今,一直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而阮蔚村先生是留过学的,知道体育教育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步试教,由浅而深,由简而繁,就不会感觉有任何困难,也不容易发生意外。
于是,阮蔚村先生对外国教材进行略加删减,降一般不适用于我国小学的内容一概删除,而对于其含有危险性的,也删去甚多。
丹阳县立初级中学当年藏书。
叠罗汉这种民俗运动,一度就是民国中小学的特色教育。
1949年3月的叠罗汉教材。
这套当年的叠罗汉教材,是目的在于一种艺术化而且科学化的游戏。其组织之优美和平均,颇能发扬其在艺术上的优点。
其基础的坚固、粘着、及力的方向,颇能显示其在科学上的价值。
这部书的原著者强调:除了实习之外,尤其要教学生以理论方法的智识,使其了解叠罗汉的原则。
1.全体适用的一般原则
姿势
智识
外观
训练
优美
均齐
注意周到
团体合作
2.基层人之原则
力
负担之态度
坚固
力的判断
力之方面的判斷
聰敏之头脑
大胆
3.中层人(Middle men)之原則
動作活靈
熟練
力量平均
冷静
勇氣
堅固
4.上层人(Top men)之原則
体轻(要身轻如燕那种,重了下面承重吃不消并且重心不稳)
冷静
敏捷
平均
果敢
熟練
练习叠罗汉的图谱:用简图来做教学,有点像武侠秘籍。
五人一组教材十四个
四人一组教材十二个
三人一组教材十八个
图谱:群体表演之一
图谱:群体表演之二
图谱:群体表演之三
那个没有太多其他娱乐项目的年代,通过叠罗汉表演,既让小学生们传承了老祖宗几百年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这个活动一度还是军训的必修课。通过叠罗汉,学生们性格上多了一些勇敢,在其它的生活方面,也肯吃苦,遇难不退缩。
如今“叠罗汉”应该纳入民俗表演、技巧、民俗杂技表演等一些范畴了。
这样的技巧运动,带有很浓郁的演艺观赏效果,现在在南方一些乡镇民俗中还能看到。
随着人们业余生活的不断提高,在镇江、丹阳一带再不容易看到叠罗汉的游戏了,孩子们可以选择玩的游乐项目越来越多,叠罗汉成为了镇江人、丹阳人珍贵的回忆。
但我们还是希望这种现在已经销声匿迹的民俗技巧能够走入校园,成为一种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丹阳人最珍贵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这些文化,让它成为镇江、丹阳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赞哦,
最好再留个评论,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