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1840,老恒顺寻梦!
翻看镇江的老报纸,发现朱同老师写过一篇关于老恒顺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朱同老师1945年出生于镇江,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被分配到黑龙江苇河镇支教,后来调回镇江。他退休前是国家高级教师、镇江市第二中学老师,曾任镇江市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茅以升毕业班班主任。
从上世纪的1989年到本世纪的2003年,朱同老师在镇江大市口协助维持交通,一站就是15年。为这个城市的交通秩序,他义务执勤,兢兢业业。
在镇江,很多人都曾经见过他在镇江市中心指挥交通的身影。很多人的脑海都有这样的画面:朱同老师身穿一套绿色旧款军装,脚蹬一双解放鞋,腰系一条军用皮带,手臂上上套着一个红袖套,上面写着“义务交通执勤”。他胸口挂着一只口哨,手上还戴着一双白手套,脊梁挺直、动作硬朗地在镇江大市口指挥交通。当年看到他指挥交通,有争议也有赞许,但更多的人说:“看到他的身影,就觉得心里踏实”、“就觉得这个时代,还有一些温暖我们的东西”。
因为朱同老师过去住在浮桥巷附近的中华路菜场旁,我小学时跟他的儿子朱韦韦同学,所以也去他家玩过,特别和蔼、开朗的人。他夫人姓杨,在恒顺酱醋厂工作。他俩还有一漂亮的大女儿,每次去拜访都笑盈盈待客,抓一把糖果给我。朱老师家在街坊里口碑非常好,很多邻里解决不了的事都来请教他。
晚年的朱同老师喜欢整理镇江历史资料,并在镇江电视台开过一个专栏,讲诉老镇江的典故。如今翻看这些掌故,都能读出满满对家乡的热爱。
文/朱同
多少回漫步山巷广场,为的是苦苦寻觅老恒顺的踪影!笔者如许多上岁数的市民朋友一样,几乎喝了一辈子恒顺香醋,打了一辈子恒顺酱油,由此形成的恒顺情结,历久弥深,至老不衰。
遗憾的是,尽管恒顺最初近一个半世纪在大西路(清代称西门外大街)诞生、长大,但如今在它的出生地未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只能依据新老地名网络,在寻梦中给它复位:
请站在山巷广场南缘正对清真寺街北口处,往西走10米是原狮子街南口,往东走20米则是老新街南口,这两条平行的老街分别连通大西路和中华路。前者曾是明清时期城西民众新春街舞“狮子滚绣球”的集结地,稍后建了个狮子庙,故名;后者初名新街,后因周边日新街、又新街一一兴起,新街遂改名老新街。前者代表民俗和传统,后者意味革新和求变,二者催生了百年恒顺的呱呱坠地和最初几步——占地1500平方米的老恒顺就发育在两条老街之间,并形成第三通道,即位于老新街南口西首的恒顺门市部,运货的大小板车可经大门在L形柜台一侧径自而入,运行百米至位于狮子街北口的后门而出。
▲ 朱兆怀像由我市著名作家王川精心设计
历史记住了公元1840年,这是老恒顺的生年,恰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间如此巧合,笔者只能叹为神奇。历史同样记住了一位青年农民的名字:朱兆怀。他来自谏壁西彪村,觅得狮子街东边一片空地建起了朱恒顺糟坊(糟坊即酒坊),百年恒顺由此起步。他是古城近代史上最早一位优秀农民企业家,留存于今的史料极少,但我们仍可探寻他的创业门道。他早年做过一段铁炭生意,积攒了“第一桶金”,也因此熟悉了当时城乡物资交流的一些路数。而他的最大资本,却是对东乡农家制作米酒米醋特殊工艺的把握,并将此发扬光大。在笔者看来,朱恒顺起始阶段有三大亮点值得后人品鉴:
亮点一,朱恒顺落地选址,明显有一番精细考量:“前店”开在大街,为的是便于营销,“后作”毗邻江南通江大运河的大闸口,有利大宗原料和成品运输;且距江边“龙窝”不到一里,确保近距离取得制酒酿糟的最佳水源。亮点二,围绕主业开发新品。朱恒顺最初主打百花酒,十年后利用酒糟酿制香醋,遂改名为朱恒顺糟淋坊(“淋”表示滴醋);再后来开发酱、酱油、酱菜系列,1893年改为朱恒顺酱醋糟坊,完成了神奇的三级跳。亮点三,在当时不具备产业扩张的社会条件下,朱恒顺将产品质量做到极致。
19世纪百花酒已列入朝廷贡品,20世纪初百花酒和恒顺香醋分获巴拿马赛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金牌。其精品意识,与同时期欧洲瑞士钟表代表的工匠精神有得一比。
于是,恒顺二字成了不折不扣的金字招牌。这名号,最初空间是朱兆怀本人的创意,还是另有高人向他推荐,这已无从考证。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看,似乎图的是自家产业永远顺遂(镇江话将顺遂读成顺须,第二字轻声)。
是茗山高僧第一个站出来为恒顺正名,他认为恒顺语出《华严经》,其本义是永远顺应众生之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永远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只有顺众生,方能顺自家。这就是恒顺文化精髓所在。
▲ 茗山法师认为:恒顺语出《华严经》,其本义是永远顺应众生之愿。
有了茗山高僧对恒顺密码的破译,我们就不难理解,老恒顺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改制(包括掌门人更迭)却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秘诀。先是由著名企业家李皋宁以38000银元盘下朱恒顺,易名为恒顺源记酱醋糟坊(1926),再组建镇江恒顺酱醋厂股份有限公司(1935)。
抗战胜利后,李皋宁长子李友芳任厂长,符德增出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先改制为公私合营镇江恒顺酱醋厂(1955),稍后市区47家酱园并入恒顺旗下(1956),再改制为国营恒顺酱醋厂(1966)。
走入新时期,扩张为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两年后成功上市中国A股(2001)。每一次变革,如春蚕蜕皮,如凤凰浴火,不变的是恒顺之魂,不变的是恒顺大旗。
说个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老恒顺所有车间均搬迁到中山西路84号新址,原址只留下街面门市部守望,后身古老的制酒车间空房曾办过恒顺职工托儿所。
笔者作为恒顺职工家属,多次为接送孩子走过一块块青色大理石铺就的地面。
这些大理石光滑如镜,似乎有点灵性,终于在老恒顺拆迁前夕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小小错位,被眼尖的孩子发现,厂部找人撬开大理石,竟发现几十坛不知何年窖藏的百花酒。厂长大悦,赶紧上报上电视,并令每个老职工分装两小瓶带回家品尝,以贺恒顺乔迁之喜。
喜之余,笔者总觉得此事有点蹊跷,莫非这些封缸老酒有意发出深情的呼唤:恒顺哪恒顺,不管你迁往何处,这里是你的老家;不管你今后走多远飞多高,这里是你的摇篮……
今之恒顺,已长成一个巨人,今后要走的路很长很长,所以,我们就特别珍视它最初走出的几步。既为老恒顺寻梦,笔者不妨说句梦话:这山巷广场;能否划出几平方米造一座恒顺纪念塔?为本地最优秀的民族企业造塔已有先例,那是坐落在电力路北端东侧的大照塔(“大照电气公司成立30周年纪念塔”,1936年造)。一座大照塔,有点孤独,当有另一座恒顺塔与之构成双子星,后者上书:“中国醋王——江苏恒顺集团于公元1840年在此起步,初名朱恒顺糟坊……”哦,这梦中的恒顺塔,今人不造,后人必造;此塔不造,枉为镇江人也。
2018年朱同老师去世后,镇江学者裴伟敬作挽联一副:教泽长存、风车山麓,毕生恒效陶公事;音容宛在、端午节前,此去应从屈子游。
如今正是端午节前,在此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每每想到他,心里暖暖的。
分享: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