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遇,未必都是春风
桃花似开未开,只有南坡下向阳挡风的位置上的桃树花期早一些,进入了盛开状态。尽管如此,山脚山麓上的桃花,也已经染在一片微微的粉红里。像是水彩画的第一次着色。
幸运的是,这里的山没有被开膛破肚,没有被开矿的机械弄得千疮百孔,还保持着亿万斯年以来的原始山脊线。去年秋天猎猎鬃毛样的衰黄的茅草,在蓝天背景下的山峰上静默地俯视着,蓝灰色的完美锥形山顶和山下的粉花海之间,在几何造型和颜色对比上都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照应关系。让人比看水彩画还要沉醉。
照片是无法显示人眼的广阔与深邃的,既能一览无余还能自动收纳与剔除的强大视觉功能,让人置身立体的画中,亦真亦假,真到像是假了的程度。
不过,桃林之中到处都是塑料薄膜和农药包装,没有杂草,也无花香,只有浓郁的药粉味道。很像是一座巨大而凌乱的化工车间。
果农在这桃花始放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剪枝作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喷药和授粉工序。漫山遍野的桃树下,到处都是竖着梯子举着长竿忙碌的人。三马子、面包车、电动三轮车,一大早就把一家子男女老幼所有人都拉来干活,树多的人家还要雇短工。中午回去吃饭以后立刻就会重新回来,人们躺在车厢里,疲劳之态尽显。
大家在花海里,却没有心思看花,只是低头忙碌。因为任务很繁重。每一棵树,每一条枝,每一朵花都要用手里的小刷子蘸了花粉以后去点到,这样才能结出果实。
不授粉不结果,好像是天经地义。但是以前自然授粉状态里的媒介,桃花盛开吸引来的无数蜜蜂,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因为喷洒农药和杀虫剂,蜜蜂都死绝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放蜂人再也不到这种大规模种植的桃林里来了。恶性循环已经形成,结果就是提高了成本,增加了劳动量,多了农药残留,还破坏了环境。这就是大规模量产整齐漂亮的果实的代价。商业化的水果生产,一味以数量和外形为追求目的,不惜付出环境代价,劳动代价,甚至也可以放弃包括口味在内的果实本身品质和食用者的健康安全。这就是藏在水彩画一样的桃林盛景后面的冷冷的事实。
被过分干预的自然,早已经徒有其表。如今的赏花季,人们慕名前往,蜂拥而至,奔着花海而来,看到的其实都已经是被彻底人化了的、现代化了的、商品化了的花朵了。自然状态的,点缀在人家房前屋后的花,甚至是野生在旷野山坡上的花,早已近于绝迹。那才是古人所谓的春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花,是最喜东篱一株雪的花,是桃园三结义的花。难怪古人赏花多有可以流传千古的花作,今人无论如何也难有发自肺腑的真爱表达了。连那唱遍全中国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所用外景其实也是商品桃的林地,而不是自然分布的桃花。
悖拗自然,被抽离了本质的美,便失去了被灌注人类精神的可能。失去了旷野和庭院,甚至失去了不被污染的天空,将一切果实都做了商品定性的生活,也肯定是倒退而非进步。
所谓发展的脚步,所之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