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湾三甲塘——唐甲天下遗古韵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天天精彩!
三年的扶贫,每月都要去一两次三甲塘村,三甲塘村共分为二甲塘、三甲塘、覃家仁、谭家仁和黄土坡等几个自然村落。因我的两户帮扶对象在二甲塘和三甲塘这两个自然村落,所以我也时常奔走于此。
三甲塘村前临野猫洲,后倚唐甲山,村中一条历史悠悠的咸水溪穿村而过,据潭湾的汤老师研究,古时王母传说中的瑶池便在其上游的大酉山中,咸水溪便出自瑶池,汇入辰河,只是历史悠悠,早已无法寻迹。
每次扶贫经过潭湾街上,穿过咸水溪的硔桥,左转便到了三甲塘的十字路口,在十字路口以古时遗存的大院为中心,左边是二甲塘,右边是三甲塘,前方是覃家仁,谭家仁在大院野猫洲方向的河边上,各小地名之间其实也没有明显的界限,村连村,心连心,唐、覃、谭、余等各姓和谐相处,共同守护着这一片历史悠久的大酉古地。
三甲塘,按照“塘”字定义,顾名思议其得名是因池塘而名。至少潭湾人一直是这样告诉我的,不过我一直有个疑惑于三甲塘和二甲塘的得名之因。塘自可以理解为池塘,不过这二甲和三甲的得因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路遇一大叔,人很热心,帮我确切区分了三甲塘、二甲塘、覃家仁和谭家仁的地域划分。虽然界限不是很明确,但是以姓氏群落划分得也是路径分明。村中以唐姓居多,并最先居住,后来陆续迁来覃、谭、余等姓氏人口。
我们一起行至覃家仁前的田野之间,这是一片介于二甲塘、三甲塘和覃家仁之间的一大片广阔的农田,田里禾苗青翠,纵横交错,田间小路穿插其间,田园风光之美和乡野生趣跃然于眼前,行走其间如入风景画中。
村中小路阡陌交错,如同一条条银线似的小道,隐而得见,隐而不见,断而再连,穿梭于村子的小巷,忽东自西,由南到北,再次回到村子中心的十字路口。伴随夕阳,行走于村中,仰望着西边的落日在天边的云霄中沉浮。
村子的正中犹存的一丝古韵——围子大院,虽然早已残破,沧桑的岁月伤痕累累,但其古韵仍在,气势仍在,当年的雄风犹在,其飞檐翘角,斗栱青瓦,青砖叠垒,上留孔洞,棱线分明。
绕过围墙,转至左侧面,一大方的围墙不知何时早已损毁,只留下一堆残砾。院中开垦成菜地,种上了各色蔬菜,看来今年必然是一个丰收的年份。
院落的正前方,八分青砖横竖交砌,纹理明晰,昔日的大门层叠交错,雄风依在,气势犹存;门头错落有致,应为喻意步步高升,格局大气,气势恢宏。
大门内凹,意为聚财,外留防风区域,上有残留的横木,枯朽光秃,两旁砖砌斗烘,托出主屋门檐。大门由两块青竹玉石堆砌镶钳,镌刻纹饰精美,图案别致,刀法细腻。中书横联,可惜岁月无情,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右面侧视,其飞檐翘角犹为显眼,如鹏之展翅,正欲展翅高飞,细视则心有振撼,似有感悟。
左则留有小侧门,门前走廊精选青灰色的玉竹石铺成,线条整齐,条缝清晰,但因岁月的摧残让其碎裂,只留下一丝丝沧桑的岁痕。
大门之内,早已破败不堪,玉石碎裂,门板掉落,横梁下垂,墙上的灰块纷纷掉落,屋内堆放着许多的杂物,让我看着婉惜不止,心痛不已。
绕屋一周,我的感叹万千,感叹三甲塘先人们的财力雄厚,巧夺天工;感叹于三甲塘后人的意识淡薄,护古不力。始不知,在潭湾,有唐甲山,有二甲塘和三甲塘等地名都与“甲”有关,古时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塘和二甲塘之来历,我想也应出于此处。在潭湾,唐姓乃为大姓,古时重诗书,知礼仪,这围屋的主人应是科举二甲与三甲之列者。因而得其二甲三甲之地名,只是少了一甲之功名,但愿三甲塘人能填补这个历史上的空白,补全潭湾“三甲”之美名,让“唐甲天下”再显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