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汉字“二次简化”,简单又好认,为何最后没能沿用下来?
众所周知大家现在书写的汉字,都是在古代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来。早在1956年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推行简化字,时至今日已经有60多年的时间了。
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则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我国之所以要大力推广简化字,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普及汉字使用率。
由于繁体字书写起来十分繁琐,这就导致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所以在汉字简化这条路上,我国曾做过很多尝试。
70年代汉字“二次简化”,简单又好认,为何最后失败没沿用下来?
一、汉字简化历史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简化字太过于单调,不仅无法体现出汉字的字形美,而且也缺少了很多蕴意和内涵。
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简化字,才让我国的“扫盲”运动进行得如此顺利,据最新数据显示早在2002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的工作。
而简化字对于扫盲运动,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简化字是在1955年提出“基本扫除文盲政策”之后诞生的。
之所以要将繁体字简化为简化字,原因就是繁体字存在“三多五难”的弊端。“三多”指的是字数多、笔画多、读音多;而“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基于繁体字的诸多弊端,同时,也是为了更有利于扫除文盲,所以国家才开始大力出台简化汉字的政策,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二简字”应运而生了。
二、什么是“二简字”
“二简字”指的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酝酿有关“二简字”的方案了。
只不过在进入60年代之后,才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意见,最终在1975年确定下来,并于1977年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根据这次公布的方案来看,基本上都是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或者是偏旁和笔画变化组成的汉字,当然把一些容易写错、读错的汉字都淘汰了。
可以说二简字是汉字改革中的一个历史性的阶段,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1986年6月24日,我国正式宣布废除二简字,只不过在一些输入法中,还存在在一些少量的二简字,可以说二简字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碎片了。
三、二简字的意义
二简字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克服了繁体字的“三多五难”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大范围地在老百姓中流传,对于读书、看报、学习,以及日常交流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其实,关于国家出台简化字方针,也和“改造汉字”有很大关系。故此国家才会在1956年出台《汉字简化方案》,对数千个常用汉字进行了简化。而这一次简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第一种方法就是删减俗体字笔画。这么做的意义就在于让汉字更好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関改为了关,覌、观,縂、总,覚、觉等,一千多个繁字体汉字都被简化了;第二种方法就是以草书、行书的写法为契机,本着“省变”的原则,对偏旁部首进行简化和删减。例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去替代复杂的繁体字。这种方法属于彻底改变字形,但却保留了部分字义,比如,将稻榖的“榖”直接用山谷的“谷”替代,这就是为了省笔画。
四、“二简字”的简化方法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二简字”的简化方法,主要依托繁体字为蓝本,然后以方便为原则,对汉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上文已经提到了,就是用同音字代替笔画繁琐的字;2)就是直接用原字的偏旁或部首代替原字,例如,“贰”简作“弍”或“二”,而“柒”则直接简写为“七”,看起来是不是方便了很多。
3)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保留原字的轮廓,然后将原来复杂的字形省略笔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停”写作“仃”;4)这个上文也提到过,就是用简单的笔画代替复杂的原字,比如,“割”简写为“刈”;最后一个就是会意字组合。
那“二简字”为何会失败呢?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当时已经扫盲了很多年,不少人已经能轻松认识多汉字,继续简化下去已经没有必要,反而有可能会适得其反,降低汉字本来的文化内涵,得不偿失。
结 语
大家都知道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到铭文、金文、篆字、隶书、楷书等等的演化,最终形成了汉字体系。
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后,由于国家希望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所以才会大力推行简化字,但港澳台地区依然在使用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