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乡村饭”

《河北日报》(2017年8月11日) 10版

□姚彩霞

在遥远的西班牙,有一位成功的华裔商人,他常年在马德里做生意。此前,他曾当过知青,私下里,喜欢收藏农具,而且乐于种地。他在自家花园里,辟出一片地,种韭菜、谷子和玉米等。他说,山西盛产小米,柴火熬的小米粥煮上几块红薯,堪称绝配。“小米”这两个汉字,敏感得能闻见熟悉的烟火味儿。刚揭开锅盖,热腾腾的小米粥,香气扑鼻,那种滋味叫人馋。

依稀回到了当年下乡的岁月。天上刚下过雨,村路泥泞不堪。杂面条儿的豆腥味,雨天湿雾般笼罩在心头的清愁,不经意间突然重现,的确令人躲闪不了。

下乡那天,雨下得紧。卡车载人到村口。村里的人们,沿着墙根儿站着,那些农村妇女身姿轻盈、灵巧,显露出乡村的独特韵味。

天晴之后,村子里派活儿,叫我去刨红薯。一把三齿铁耙——茁壮的铁齿,窈窕的木把,挟着风,抡过头顶。落下时,惯性加重力,瞄准鼓起的土包抖动手腕,“嘭”一声,铁耙钉子似地揳进泥土里。接着,将木把稍微向外撬动,向上提溜时再往怀里一兜,一嘟噜肥头粉脸的红薯,袒露于黄土地上。这时,身边响起五花八门的赞赏声……

收工,去农家吃“派饭”。烧火拉风箱,我从堂屋赶到厨房,又从厨房落足院落,可惜,无论如何也插不上手,只能急得团团转。天已黑透,风“呼呼”刮得响。大海碗里盛满了杂面条儿。杂面条儿里,混合了黄豆面、绿豆面、红薯面、玉米面、小麦面和大麦面,切得比韭菜叶细,锅里还掺杂了发黑的红薯叶、切成滚刀块儿的新红薯以及粗粝的玉米糁。

据说,只有少数人才有口福,吃上这碗“高档饭”。庄户人家,年景好了吃一顿,念一年。刚一听,心里并不舒服。转念又想,吃了这碗饭,也许自己都被高看一眼,确实叫人心里有底儿。

那户农家的七个小孩儿,身体很单薄,小手儿皴得流着血。孩子们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刚读初中。我去了厨房,想把饭匀给孩子吃。可惜,家里仅有三只碗。我推让着那碗饭,舍不得吃。想不到,莫名其妙地碰翻了碗,饭洒了一地。我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浓厚的豆腥味儿,却从堂屋向院子里飘散出去。

饭香夹着瓦盆中的气味,似有似无,或浓或淡,而贪婪的食欲,恰到好处地替我灵敏的嗅觉,遮遮掩掩。

就这样,春种秋收,忙忙碌碌,吃着浓浓淡淡的“乡村饭”,度过了三年。很快,我就离开了那座小小的村庄。

多年之后,那座村庄、那些乡亲、那一碗一碗的“乡村饭”,依旧活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是那碗杂面条儿,煮熟了,豆腥味儿弥漫在广袤的时空里。如今,已出现了红薯青菜玉米糁煮挂面。前些年,还能吃到霜打红薯叶,或者村里人主动寄来,或者我写信去要。可惜,田里种得少了。在我眼里,一碗“乡村饭”,盛着春种秋收,诚实地折射出青春岁月的缩影。

其实,我对“乡村饭”有种执拗的偏爱。带着这份情怀,我飞到美国,游历欧洲。所谓“挑食”,并非中国人独有,正如韩国人热衷于泡菜,日本人喜食寿司,美国人钟情热狗,意大利人心仪披萨等等。胃与食物,酷似一对父子,不但打断骨头连着筋,而且亲密外带挑剔。

无论国内还是域外,无论贫穷还是显赫,每个人凭着一碗饭的成色和口味,足以准确地指认血脉同胞,犹如“胎记”对于血脉的承袭。对于我来说,无论走到哪里,成全自己挚情与味蕾的,还是那碗弥漫着泥土气息的“乡村饭”。《河北日报》(2017年8月11日) 10版

□姚彩霞

在遥远的西班牙,有一位成功的华裔商人,他常年在马德里做生意。此前,他曾当过知青,私下里,喜欢收藏农具,而且乐于种地。他在自家花园里,辟出一片地,种韭菜、谷子和玉米等。他说,山西盛产小米,柴火熬的小米粥煮上几块红薯,堪称绝配。“小米”这两个汉字,敏感得能闻见熟悉的烟火味儿。刚揭开锅盖,热腾腾的小米粥,香气扑鼻,那种滋味叫人馋。

依稀回到了当年下乡的岁月。天上刚下过雨,村路泥泞不堪。杂面条儿的豆腥味,雨天湿雾般笼罩在心头的清愁,不经意间突然重现,的确令人躲闪不了。

下乡那天,雨下得紧。卡车载人到村口。村里的人们,沿着墙根儿站着,那些农村妇女身姿轻盈、灵巧,显露出乡村的独特韵味。

天晴之后,村子里派活儿,叫我去刨红薯。一把三齿铁耙——茁壮的铁齿,窈窕的木把,挟着风,抡过头顶。落下时,惯性加重力,瞄准鼓起的土包抖动手腕,“嘭”一声,铁耙钉子似地揳进泥土里。接着,将木把稍微向外撬动,向上提溜时再往怀里一兜,一嘟噜肥头粉脸的红薯,袒露于黄土地上。这时,身边响起五花八门的赞赏声……

收工,去农家吃“派饭”。烧火拉风箱,我从堂屋赶到厨房,又从厨房落足院落,可惜,无论如何也插不上手,只能急得团团转。天已黑透,风“呼呼”刮得响。大海碗里盛满了杂面条儿。杂面条儿里,混合了黄豆面、绿豆面、红薯面、玉米面、小麦面和大麦面,切得比韭菜叶细,锅里还掺杂了发黑的红薯叶、切成滚刀块儿的新红薯以及粗粝的玉米糁。

据说,只有少数人才有口福,吃上这碗“高档饭”。庄户人家,年景好了吃一顿,念一年。刚一听,心里并不舒服。转念又想,吃了这碗饭,也许自己都被高看一眼,确实叫人心里有底儿。

那户农家的七个小孩儿,身体很单薄,小手儿皴得流着血。孩子们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刚读初中。我去了厨房,想把饭匀给孩子吃。可惜,家里仅有三只碗。我推让着那碗饭,舍不得吃。想不到,莫名其妙地碰翻了碗,饭洒了一地。我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浓厚的豆腥味儿,却从堂屋向院子里飘散出去。

饭香夹着瓦盆中的气味,似有似无,或浓或淡,而贪婪的食欲,恰到好处地替我灵敏的嗅觉,遮遮掩掩。

就这样,春种秋收,忙忙碌碌,吃着浓浓淡淡的“乡村饭”,度过了三年。很快,我就离开了那座小小的村庄。

多年之后,那座村庄、那些乡亲、那一碗一碗的“乡村饭”,依旧活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是那碗杂面条儿,煮熟了,豆腥味儿弥漫在广袤的时空里。如今,已出现了红薯青菜玉米糁煮挂面。前些年,还能吃到霜打红薯叶,或者村里人主动寄来,或者我写信去要。可惜,田里种得少了。在我眼里,一碗“乡村饭”,盛着春种秋收,诚实地折射出青春岁月的缩影。

其实,我对“乡村饭”有种执拗的偏爱。带着这份情怀,我飞到美国,游历欧洲。所谓“挑食”,并非中国人独有,正如韩国人热衷于泡菜,日本人喜食寿司,美国人钟情热狗,意大利人心仪披萨等等。胃与食物,酷似一对父子,不但打断骨头连着筋,而且亲密外带挑剔。

无论国内还是域外,无论贫穷还是显赫,每个人凭着一碗饭的成色和口味,足以准确地指认血脉同胞,犹如“胎记”对于血脉的承袭。对于我来说,无论走到哪里,成全自己挚情与味蕾的,还是那碗弥漫着泥土气息的“乡村饭”。《河北日报》(2017年8月11日) 10版

□姚彩霞

在遥远的西班牙,有一位成功的华裔商人,他常年在马德里做生意。此前,他曾当过知青,私下里,喜欢收藏农具,而且乐于种地。他在自家花园里,辟出一片地,种韭菜、谷子和玉米等。他说,山西盛产小米,柴火熬的小米粥煮上几块红薯,堪称绝配。“小米”这两个汉字,敏感得能闻见熟悉的烟火味儿。刚揭开锅盖,热腾腾的小米粥,香气扑鼻,那种滋味叫人馋。

依稀回到了当年下乡的岁月。天上刚下过雨,村路泥泞不堪。杂面条儿的豆腥味,雨天湿雾般笼罩在心头的清愁,不经意间突然重现,的确令人躲闪不了。

下乡那天,雨下得紧。卡车载人到村口。村里的人们,沿着墙根儿站着,那些农村妇女身姿轻盈、灵巧,显露出乡村的独特韵味。

天晴之后,村子里派活儿,叫我去刨红薯。一把三齿铁耙——茁壮的铁齿,窈窕的木把,挟着风,抡过头顶。落下时,惯性加重力,瞄准鼓起的土包抖动手腕,“嘭”一声,铁耙钉子似地揳进泥土里。接着,将木把稍微向外撬动,向上提溜时再往怀里一兜,一嘟噜肥头粉脸的红薯,袒露于黄土地上。这时,身边响起五花八门的赞赏声……

收工,去农家吃“派饭”。烧火拉风箱,我从堂屋赶到厨房,又从厨房落足院落,可惜,无论如何也插不上手,只能急得团团转。天已黑透,风“呼呼”刮得响。大海碗里盛满了杂面条儿。杂面条儿里,混合了黄豆面、绿豆面、红薯面、玉米面、小麦面和大麦面,切得比韭菜叶细,锅里还掺杂了发黑的红薯叶、切成滚刀块儿的新红薯以及粗粝的玉米糁。

据说,只有少数人才有口福,吃上这碗“高档饭”。庄户人家,年景好了吃一顿,念一年。刚一听,心里并不舒服。转念又想,吃了这碗饭,也许自己都被高看一眼,确实叫人心里有底儿。

那户农家的七个小孩儿,身体很单薄,小手儿皴得流着血。孩子们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刚读初中。我去了厨房,想把饭匀给孩子吃。可惜,家里仅有三只碗。我推让着那碗饭,舍不得吃。想不到,莫名其妙地碰翻了碗,饭洒了一地。我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浓厚的豆腥味儿,却从堂屋向院子里飘散出去。

饭香夹着瓦盆中的气味,似有似无,或浓或淡,而贪婪的食欲,恰到好处地替我灵敏的嗅觉,遮遮掩掩。

就这样,春种秋收,忙忙碌碌,吃着浓浓淡淡的“乡村饭”,度过了三年。很快,我就离开了那座小小的村庄。

多年之后,那座村庄、那些乡亲、那一碗一碗的“乡村饭”,依旧活在我的记忆深处。尤其是那碗杂面条儿,煮熟了,豆腥味儿弥漫在广袤的时空里。如今,已出现了红薯青菜玉米糁煮挂面。前些年,还能吃到霜打红薯叶,或者村里人主动寄来,或者我写信去要。可惜,田里种得少了。在我眼里,一碗“乡村饭”,盛着春种秋收,诚实地折射出青春岁月的缩影。

其实,我对“乡村饭”有种执拗的偏爱。带着这份情怀,我飞到美国,游历欧洲。所谓“挑食”,并非中国人独有,正如韩国人热衷于泡菜,日本人喜食寿司,美国人钟情热狗,意大利人心仪披萨等等。胃与食物,酷似一对父子,不但打断骨头连着筋,而且亲密外带挑剔。

无论国内还是域外,无论贫穷还是显赫,每个人凭着一碗饭的成色和口味,足以准确地指认血脉同胞,犹如“胎记”对于血脉的承袭。对于我来说,无论走到哪里,成全自己挚情与味蕾的,还是那碗弥漫着泥土气息的“乡村饭”。

(0)

相关推荐

  • 【中州作家】乐悠悠:秋收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0]   秋   收   河南南阳      乐悠悠 秋收与收秋,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把田间成熟的秋作物收回来.有的带秆收回,暂时跺在场里,或堆放在场附近,等到种完 ...

  • 又是一年秋收季 乡村勤劳是老人丨李发亭

    又是一年秋收季   乡村勤劳是老人 图文/李发亭 秋收时节,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南漳县板桥镇雷家坪村,这里不仅有乡村古居,村民仍保留着传统的苞谷凉晒方式,行走中,我们看到更多是留守老人忙碌的身影,辛勤的 ...

  • 红豆《秋收》

    秋收 迎来了,稻谷收割时节.转眼半载,又是一春.往日的庄稼地里,高过头顶的玉米林,背着一个个,裹着外壳的金黄玉米,失去水份,衰老的包杆,托着硕大的果实,显得有些费力.在风的吹扶下,整个肢体摇摇晃晃,如 ...

  • 农人秋收的悲喜:盗窃、鸟兽、村霸……

    推文第1640天 写于2020年10月21日 现在正值秋收,大江南北都是一片秋收的景象.从贵州到黑龙江,从陕西到山东,农村都在繁忙地秋收. 秋天,作物和野草都开始结实,枝秧逐渐枯萎,在外表的枯黄下,金 ...

  • 秋收季节,林哥和美女默契配合,11袋玉米轻松拿下

    秋收季节,林哥和美女默契配合,11袋玉米轻松拿下

  • 苏北十月农村的一组照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每张都不舍得删除

    图文:红艳 年岁渐长,心越来越狂野,故乡再也束缚不住一颗放飞的心,义无反顾离开故乡,连头都不回.外面的灯红酒绿让人很容易忘记故乡,而故乡的一切,始终站在那里,等待归乡的游子.而十月份的这次回乡,使我终 ...

  • 何为“三秋”?满满的回忆:三秋大忙。

    原创赵永志672020-10-14 12:46:37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天已过中秋,正是天高气爽.金秋十月之时,也是农民们三秋大忙 ...

  • 献给母亲节《一碗油盐饭》

    明天是母亲节.猛然想起,母亲离开我已经八年了.常常忆起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家乡俚语:"要知父母恩,自己怀里抱儿孙".母亲的话,像数学公式一样,推演出我们这个年纪的心态. 多年前,作家 ...

  • 空虚寂寞冷?来碗手抓羊肉饭

    来到小木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之所以留在小木屋 是因为我想恢复下体力保证接下来的旅程安全 还有就是 剩下的羊肉还没吃完 不能浪费 山上的日子总归是冷清且空虚的 我开始思考起了如何在这雪山上消磨时光 这里 ...

  • 这碗炒饭,不加一粒米,居然吃出了米饭的感觉

    天气越来越冷,小吃货们贴秋膘贴的怎么样啦?有木有涨肉肉呀嘻嘻~ 笋笋发现好多小吃货都是一边叫着不能再吃会胖的,一边又把肉肉往嘴里塞,然后总是自我安慰说没关系吃完这餐就不吃了,哈哈哈,美食的诱惑啊真的很 ...

  • 是否为了这碗鳗鱼饭,要告别单身贵族?

    往年中秋节期间都是吃柚子吃葡萄的季节 却不曾想今年瓜丰收,吃到现在还没吃完 先是波叔的小三小四开撕 然后张雨绮打老公离婚让我迅速路转粉 海底捞香港上市让我一直蹙眉回忆 到底作为吃货的我, 为去年营业额 ...

  • #菲比热蔡# 来碗下饭的卤肉燥

    今天和朋友聊起有没有早上可以快手做的便当, 想想也有好些时间没有写30分钟便当系列了- 今天的卤肉燥很适合这个系列, 简单.快手-又可以带饭啦! 做卤肉燥之前先蒸米饭, 这样肉燥做完米饭也好啦- 时间 ...

  • 一家日料店的自我进化:挑战地段“C位”、主打一碗丼饭|海鲜|寿司|梁子帆|简餐

    导语:两年前,他迎来了自己四十不惑.手机早已改变人们的生活,当通信行业过了高速发展期,他决定"回去".他找到当年一起对课后作业的老同学.如今活跃在杭州餐饮界的 "老炮儿& ...

  • 舞蹈是一碗青春饭嘛?

    你们一定听过 外行对舞蹈行业的一句评断 "跳舞,不过是青春饭罢了" 在他们看来 学舞蹈必须年轻 但是... 单色舞蹈有这样一群数量庞大的「舞蹈爱好者」们,她们年龄分布从花样年华到春 ...

  • 80岁奶奶把燕麦这样做,每天喝一碗,饭都不做,三高平稳身体棒

    80岁奶奶把燕麦这样做,每天喝一碗,饭都不做,三高平稳身体棒 80岁奶奶把燕麦这样做,每天喝一碗,饭都不做,三高平稳身体棒 展开

  • 涪陵区餐饮(商)协会开展“一碗豆花饭 温暖一座城”活动

    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整洁靓丽.4月4日,在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宣传部.涪陵区商务委的指导下,由涪陵区餐饮(商)协会组织16家餐饮门店及爱心企业开展了一场"一碗豆花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