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如何进行真假鉴定
老翡翠拥有着宝石级别的晶莹剔透和艳丽的色彩美,震撼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如醉如痴!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老翡翠的数量相对较少(毕竟当年不是一般人都能玩得起翡翠这种高 档货的),加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价格合适的话,可以考虑入手。
翡翠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乾隆、慈禧对翡翠的喜爱,将翡翠推到了顶峰,至今民间依然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翡翠。
翡翠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价值主要取决于翡翠本身的质地和玉雕师的创作; 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籽料」、「山料」、「山流水」、「戈壁料」 四大要素;很多脑洞大开,注重创意和意境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出彩,这也是今后翡翠雕行业的一个趋势。因此: 翡翠是没有品牌的,做品牌的本质,都是为了溢价,把翡翠本身的价格抬得更高后卖给你,获取更高利润而已。
我们说,人养玉,玉养人,想要让玉养你,你首先要好好保护玉,按照合理正确的方法来保养它,翡翠通灵,自然会感受到你的好,回报以忠诚的守护,更能越来越亮越来越美,越来越值钱~
目前有确凿证据显示,翡翠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大约有400年左右,大约在明代的中晚期传入中国,在明代及清康熙文献中有制作成器的记载。至于翡翠最早进入清宫内廷的记录,玉器专家杨伯达认为是雍正十一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贡的贡品,当时依产地称为“永昌碧玉”。(按清宫玉料定色标准,凡绿色玉均称为碧玉)“永昌”与缅甸比邻,因此这里所说的“永昌碧玉”应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疑。而清宫档案中“翡翠”之名始见于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杂录档》,此条所记地方显吏为祝乾隆帝诞辰而送至圆明园的万寿贡,其中即有“翡翠瓶”一件。从这时开始,翡翠陈设便逐渐开始在清代宫廷中盛行。
翡翠属硅酸盐混合物,其组成以聚合度高的硅酸盐为主,如:包含链状结构的钠铝辉石(翡翠的主要成分)、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角闪石等,层状结构的绿泥石、蛇纹石等,架状结构的沸石等;翡翠还含有聚合度较低的杂质硅酸盐,如:岛状结构的石榴石、绿帘石、锆石等;另外,翡翠还含有一些杂质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如:铬铁矿、赤铁矿、磷灰石等。按照上述化学反应机理,翡翠与强酸完全反应的结果必定是:一方面翡翠里的金属氧化物等杂质和部分硅酸盐类组分整体溶解;另一方面,翡翠含有的聚合度高的硅酸盐类矿物组分如钠铝辉石(翡翠的主要成分)等,则是部分溶解,即所含的金属离子溶解而留下二氧化硅残渣,两者反应都造成了绝大多数金属离子的流失。部分物质的流失形成较大孔道,硅质残渣形成框架,这样酸处理的结果必定生成具有多孔性的、以二氧化硅和极少量未反应的硅酸盐组成架构的、疏松的块状物,其化学成分已基本上变成了二氧化硅。这就是“酸煮法”后得到的中间体的结构特点,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中间体样品也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