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9J【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
【1994-9】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
1994.06.25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3501.75万套
(4-1)J 20分 陶渊明(8376.75万枚)
(4-2)J 30分 曹植 (4201.75万枚)
(4-3)J 50分 司马迁(6271.75万枚)
(4-4)J 1元 屈原 (3501.75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2度
整张枚数:50枚(10×5) 版别:胶印
设计者:黄木 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许多致力于文学创作的文学家。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刻画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古老文明历史的创造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6月25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学史,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
(4-1)为“陶渊明”。画面力图表现人物悠然自得之焦点,右手携菊篮,左手轻抚须梢,身前倾,淡然回首,突出其欣然怡情于山野田园中的心境。选择其《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并有“人名”、“官职”印章,作为补充内容。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自少年起便有“大济苍生”之志, 29岁得以出仕,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实现,而且必须降身辱志,在官场上虚与周旋。因此,41岁时为洁身远祸,辞职归田,隐居躬耕。由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下层人民增进了解,体验到平民生活的艰辛,逐渐萌生了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理想。他长于诗文,一生中作诗百余首,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内容,从中寄托他鄙视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也表达他对人生世事的豁达态度和感受。《桃花源诗并记》是其代表作之一,塑造了一个“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代表了小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炼含蓄,感情亲切纯直,意境浑厚高远,对后代文学家有很大影响。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成为中国诗坛上一个重要流派。有《陶渊明集》传世。
(4-2)为“曹植”。画面人物倾斜的动势,表现他正在沉吟诗赋,身带宝剑显示其地位,选择其“江介多悲风”一诗,并有“子建”、“任性而行”、“陈王”之印。
曹植(192一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三国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十余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来相继为帝的曹丕、曹睿父子,由于这样一段经历,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曹植的诗歌多五言诗,现存诗80余首,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抒写其“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政治理想和“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少数篇章也反映出时局动乱和社会残破的面貌。后期作品则主要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抒发了壮志不得舒展的不平之情,并深刻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赠白马王彪》是其后期代表作,全诗共7章,表现了缠绵而又曲折复杂的感情。曹植的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腻,语言自然而绮丽,富于音乐性,通篇布局严谨,有较高的艺术性。曹植也擅长辞赋,现存40余篇,《洛神赋》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相恋的悲剧,极富抒情意味,为古代赋中名作。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集有《曹子建集》传世。
(4-3)为“司马迁”。邮票主图表现他在遭受惨烈的横祸之后,毅然决然,发奋著史,忍辱负重,无所畏惧,终至流芳千古的高大形象。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少年时便学习经史。20岁后,游历各地,采集传说,调查风俗,足迹几遍全国,后出仕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其父任太史令,博览皇家所藏图书,整理历史资料。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因为其辩解而获罪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获释任中书令,亦属“扫除之隶”、“闺阁之臣”,与宦者无异。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完成了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在全书计130篇中,分本记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近3000年左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外国等各方面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堪称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影响极大。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作品,全书塑造了一大批各阶级、各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精神和为遭受打击迫害的人们鸣不平的战斗精神。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明快,质朴酣畅,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现存作品尚有《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等。
(4-4)为“屈原”。以孤愤、幽凄作为画面的基调,人物面部锁眉,头发厚重,宽大的两袖拖曳于身后,以表现出人物缓行的沉重和孤寂、痛苦的心境。选用《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也正表达他在文学上的卓绝和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杰出的爱国者和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重用贤才,彰明法度,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政治上与子兰、靳尚为代表的旧贵族集团对立。因而遭嫉被怀王贬职放逐。楚顷襄王时又迂至沅湘流域。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看到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怀王受欺入秦而不返,楚都郢也被秦攻破,因而忧心如焚,报国无门,投汨罗江而死。屈原为自己的祖国奔走呼号,企图“及前王之踵武”。当怀王被群小包围而不悟,秦国使节张仪挑拨离间而不觉,国家被引上“幽昧”、“险隘之路”,他大声疾呼“其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在《离骚》、《九章》等诗篇中,他反复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尽情抨击了楚国贵族势力的倒行逆施和腐败无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热情和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崇高志向,屈原的诗歌,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并熔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具有鲜明楚地特色的楚辞诗体,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产生极大影响。《汉书·艺文志》载,屈原有赋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