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 087 徐河涯——梦中的故乡 | 徐燕
作者
徐河涯——梦中的故乡
徐河涯,这个在中国地图上用放大镜也寻不到的名字,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在河南省宁陵县的地图上她只不过是一个笔尖大小的位置,可是她在我的心里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徐河涯,因为依河而居,因为房舍田地都在离河不远的地方而得此名。
大东河,在村庄的东边,清澈的流水载着我儿时的梦。光屁股的玩伴一起去河边浅水滩摸鱼。河沿上有芦苇,有面条菜,有长得像小西瓜一样的大马泡,我叫不出那草的名字,可是它能给我带来无穷欢乐。路边的桑葚,青的、红的、黑的、紫的随时都能摘下来充饥。红的爽心,青的倒牙。吃多了会流鼻血……一棵又一棵的泡桐矗立在地头的路两旁,夏天给从事劳作的人们遮挡炎炎烈日。在河边玩久了会遭母亲的数落。
大东河是黄河的支流。她象一条彩带蜿蜒东南,给徐河涯这个村庄襄上一条美丽的金边。大东河上有一座桥,它有一个神话的名字,叫“凤凰桥”。
老人说,凤凰桥上曾落过凤凰。我想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凤凰桥的周围有几座用来烧砖的窑,远看去象是一座座古城堡。
城堡里有出出进进的人群。城堡外有烧好的一丁又一丁的蓝砖。
在我很小的时候这里的土地是贫瘠的,她犹如一个枯瘦如柴的母亲用她那干瘪的双乳无力地养育着她的儿女。
沙沙的黄土地里长出了柔弱的小麦,红红的穗头矗立在细细的麦杆上,伴随着五月的南风吹出让人期盼的希望。这是一种叫“大红头”的小麦,“大红头”光亮如玉,麦杆摇曳着,期盼也摇曳着。
在每户按工分吃饭的岁月里,我们家七口还分不到一百斤小麦。
麦罢,是饥饿年代的小孩子最最期盼的日子,毕竟能吃上两天白馍馍。为了节省,父亲闲时会给我们做花卷,一层白面,一层高粱面卷出来的卷子象是现在的巧克力棒棒糖。
花卷儿里的葱花飘着油香味。它让人忘记了当年饥饿的岁月。
麦子抽穗的时候,母亲在小厨房里煮起了黄豆,锅里飘出了豆香。过不了几天被捂在篮子里的黄豆会扯出黏黏的丝。丝起(发酵)好的黄豆瓣发出臭脚丫子的味道。
娘说,杨绵落,豆酱搦。豫东特色菜豆酱蛋随着飘落的杨绵滚晒在用苇眉子编织的凉席上。
收麦的季节里就吃那有臭脚丫味道的豆酱蛋,掺鸡蛋炒,香中有臭,臭中有香,如臭豆腐般让人回味无穷。
南北狭长的小院里,被三棵枣树覆上了点点花花的绿茵,东边靠墙的地方是爷爷种的一棵石榴树,火红的石榴花染出了六月的芬芳。
树荫下我为祖母打着蒲扇,一下、两下、三下……觉得只有使劲煽出的风才足以表达我对奶奶的孝心。奶奶哈哈地笑着,夸我是个懂事的乖孩子。
我踢啦着奶奶的尖脚小鞋,鼻梁上架着奶奶的老花镜,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回踩着地上的“大坑。”
曾是泥水匠的爷爷在院里用晒干的泡桐树根做根雕。小桌子,小凳子,小猴子……桐根做出的小物件栩栩如生。邻居家新建房屋的屋脊上是爷爷精心雕刻的和平鸽。蓝砖洇在水里,浸透、画线、用小钢锯细细地拉,蓝色的砖沫随着锯齿地拉动一点一点地掉在地上。和平鸽在爷爷的锯齿下出落得象要展翅高飞,腾空翱翔……
夏天的晚上,繁星点点。爷爷在家后的梨行里有节奏地打起手板。他开始了他无偿地说书——《隋唐演义》里面的罗成算卦成了他口中唱熟了的剧目。村上劳累一天的老少爷们搬起小板凳陆陆续续地坐在那里听爷爷说没有锣鼓琴弦伴奏的书。奶奶从不去听。她在家里怀抱着姑姑的孩子在唱她的摇篮曲——
骑白马,跨洋刀。
洋刀快,切白菜。
白菜老,切红袄。
红袄红,切紫菱。
紫菱紫,切麻籽。
麻籽骂,切杆搽。
杆搽杆,切黑碗。
黑碗黑,切粪堆。
粪堆臭,切腊肉。
腊肉腊,切苦瓜。
苦瓜苦,切老虎。
老虎一瞪眼,
七个盘子八个碗。
我在奶奶身旁着盹,脑子里迷迷糊糊地想着她歌谣里七个盘子,八个碗里的食物都是什么好吃的?想着想着附在她身体上也就进入了梦乡。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