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清凉山,赏古今楹联
南京清凉山,古名石头山,踞于南京城西隅。相传诸葛亮称金陵“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虎就石头山。南唐时李煜建避暑宫于山上、将山下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从此改名清凉山。明嘉靖年间建崇正书院,曾是当时培养精英人才的中心。明末遗民龚贤隐居于此,建扫叶楼,不仕满清,以明其志。清凉山素有“七朝胜迹”之称,系一座历史文化名园。
清凉寺位于公园大门内的正北方,南麓的山凹处,为正方形砖木结构,始建于公元921年,因南唐李后主李煜常来此打坐念佛,故又被称为“避暑宫”。高僧文益禅师居住在寺内,创建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
清凉寺:四面云山朝古刹;一天风雨送残秋。
乾隆题:波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
薛时雨题: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 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扫叶楼系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晚年居所,因其自写扫叶僧状小像故名。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龚贤故居及御萃坊构成一组结构完整、景致优雅的古建筑群。
仇继恒题:落叶人何在;登楼思悄然。
汪蟠春题:大江拖白练;钟阜起苍烟。
孙原湘题: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
夏寿田题:二水三山常在眼;一僧七子俱多情。
张通谟题:古寺话齐梁,大好江山来振锡;余情寄诗话,想当风雨快挥毫。
刘工天题:寥廓佳时访古,翠微亭畔,饮六代甘泉,缅怀先辈开源日;
清凉胜景焕新,驻马坡前,扫三秋落叶,畅沐今贤创业风。
陈可园题:满山落叶无根树;胜国遗民有发僧。
陶端斋题:不殊风景犹如昨;独立苍茫自咏诗。
徐淮生题:登楼始悟浮生梦;久坐唯闻落叶声。
杨 度题: 每因凭眺伤时局;独倚江山念古人。
汪继光题:清日上楼头,景物不殊,一线江光开眼界;凉风起天末,丈人安在,半亩秋色豁吟怀。
李烈钧题:带甲满天地,词赋动江 关,惟战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烟波渺何处,齐鲁青未了,只湖光山色,而今犹是六朝春。
龚贤 (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清军入关后,隐居清凉山不出不仕。生活清苦,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名为“半亩园”。
扫叶楼内有两栋建筑,靠外面的是御萃坊,靠里面的就是龚贤故居。故居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两旁门联:楼留扫叶怀高节,地号蟠龙起壮图。
纪念馆内一楼大厅的中堂是一幅《扫叶老人像》,是现代画家陈大羽的作品。画中的人物赤脚站立,手拿扫帚,眼神坚毅看向远方,身旁则是飘落的树叶。两边楹联:楼开万里眸,看绿树浓阴,秀比前贤图画;山耸一支笔,展青天作纸,书成大块文章。
扫叶楼内御萃坊,现为一座精致的茶馆,门楹联:“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为袁晓园所书。御萃坊内楹联:“满地积荫幽树合,一江空翠远山横。”。
耿定向,字在伦,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他在南京任督学时,见清凉山环境清幽,遂选址,倚山就势,筑殿堂三进,题名“崇正书院”,意取南宋丞相文天祥“天地有正气”句,并有推荐崇正传儒学之意。
书院正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匾,上书五个大字“古崇正书院”,门两侧的立柱上分别有两幅对联:崇丘万物儒为道,正气千秋乐即诗。
清凉读书共襄中国梦,崇正讲学同赞神州兴。
前一幅对联由古文诗词专家许结先生撰文,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该联的上句出自诗经小雅之《崇丘》序,崇丘意为高山,也喻孔丘,儒道的高山仰止;下联因“崇正书院”取意自文天祥的《正气歌》,因乐经亡佚,后以诗代乐教。十四字的对联将崇正书院的来源、定位以及孔孟的儒、老庄的道,乐与诗之间的关联等一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