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错误与“认知地图”
虹野:错误与“认知地图”
文/虹野
不让犯错误或许是当前教育中提倡的,无论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们总是希望学生一贯正确,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几乎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必然要求。
不犯错误,一方面显得教师教学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亦显得学生学习之好,师生相得益彰。似乎学生拥有了提高成绩的捷径,教师似乎也拥有了教学成功的“幻觉”。不犯错误,一方面似乎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一方面似乎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如果仅仅把“认知”定义为获得“标准答案”,不犯错误确实是一种不错的要求。故而我们教师对待学生们的错误宛若“阶级敌人”,嬉笑怒骂,恨不得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消灭一切错误。
而事实上,在认知过程中,只追求正确答案,是无法形成真正的“认知地图”的。根据托尔曼在1948年的“潜伏学习实验”中发现,老鼠在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它们所学到的东西比它们表现出来的要多的多。当它们的认知受到激发的时候,过去的经历立刻变得有用起来。当前不少家长和教师看待学生学习表现,大都是从错误和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似乎错误的东西就是学生“愚蠢”的表现,而事实上学生的每一次错误的经历都在扩大“认知地图”。
当然,人的认知是复杂的,没有人能够永远正确下去,每次错误似乎都是在扩大自己的认知的范围,对于社会化中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当标准答案盛行的时候,教师和家长总是用正确的“方法”、“路径”来阻止学生犯错误,避免和标准答案不一致,此时恰恰是阻隔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认知,使得学生错失了扩大“认知地图”的良机。
故而进入社会后的学生总是在渴求正确答案,总是希望存在唯一的正确的标准答案,而事实上对于“当下”的正确和错误只要“时间”和“真主”才知道,人总是在“认知地图”中摸索前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