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泡茶的道道儿

味觉审美

品茶

泡茶

泡茶的艺术

首倡者 · 叶羽晴川

日常习茶 之 泡茶的道道儿

文:一石头

“泡茶的道道儿”——如果你去如茶工作室,叶羽晴川老师有一整套的课程,十五天系统学习之后你就可以跻身为国内“泡茶大咖”之一——是的,基础打的牢牢的,泡出来的茶大家都真心觉得好喝。已经有二十多位“泡茶大咖”们可以证明这是一件再真实不过的事情了。^_^ 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真的上手去做一做,你就知道其中的难度和乐趣了。

然而当你十五天的系统学习之后,只是说明你在泡茶这件事情上已经“根正苗红”了,后期的成长还需要一点一滴的去灌溉,这真是一件非常有深意的事儿:最快的“速成”,却又需要最慢的“打磨”,在日常点滴的“打磨”中越来越有“自知之明”——自我觉察,与那个本来的自我越来越接近,返璞归真,回归“大道至简”。

回顾的节奏越来越慢,然而时间却并没有虚度,体证一直在持续,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增加进来,内容反而会更加扎实。

时间回到上个周三。终于赶上那第三朵荷花的盛放期。阳光打在荷花上正好,光影婆娑,每一片荷瓣挺括着,深色的荷叶成为背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宁静中有一种摄人的美。虽然阳光打在我的身上稍微有些烫、流了好些汗,我还是驻足了许久,美令心清凉。

叶老师去杭州了,小年上 下午的班,所以今天上午只有英子老师在。现在我对于“习茶”这件事儿是非常“随遇而安”的,如茶三人组,谁在谁方便,我就见缝插针地问、学。重在一个态度好,大家都愿意教。^_^。

非常感谢英子老师提前到工作室,先打扫好卫生,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也不影响给我授课。

我只要问,她就使劲讲。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她突然意识到:“(石头姐)你太听话了,(我这样教)你就分不清重点了,反而不好。”这一刻我倒是觉得挺开心的,说明英子老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很快就能意识到怎样的方法才是最适合某个学生。我其实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的“人性化”,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学习路径也是各有差别的,学习的人和学习的内容,这双方的链接其实是各不相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学习,“内求”之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头儿,在“自省”的过程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养分,不断成长;而不是盯着旁人,TA如何如何,我怎么没有如何如何……这样的学习必然有内耗的,不是最高效的。

不知觉间非主题的内容又要小一千字了。好吧,进入今天的习茶干货内容环节。

我今天跟英子老师习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以前学习的时候看的还是肤浅啊~~学习一定要多问一句。问问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了,再用扎实的基本功指哪打哪,泡茶自然就很“从容有度”了,绝对的笃定和自信。当然,从“知道”到“做到”距离还是有点远,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洗茶原来是这样的”

关于“洗茶”这件事儿,我郑重对待也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其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本以为这关已经过了,后来发现“茶洗的还是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主要还不是技术不过硬,而是没有真正明白洗茶要达到的目的。洗茶是为了“洗干净”——那么“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呢?条索类的大茶叶和细碎茶叶之间的差别处理呢?水流的大小、力度?出汤的速度呢?等等。唯有细节上的准确处理才体现了你对一个问题思考的深度。

洗茶,用力地翻动茶叶、让杂质,碎末,乃至于异味、陈味等等都能充分地浸入水中,被水带走。重点是有力,而且是一定要动起来。

我以前也知道茶叶要被翻动起来(每一“片”哦),但是在力度上觉得非常需要很有力的水才行;第二,水要注到盖碗的中间才行,是马上水就注到中间(这是典型地“学形者死”。)

今天英子老师又仔细给我讲了一下“洗茶”。

水注到盖碗中,水在盖碗中的走向(类似“洋流”)你是要清楚的,虽然它看不见,但是实际存在。如果(润茶之后)水直接在盖碗中间大力注水,考虑到右手提壶从右侧注水、水向前冲的特点,其实盖碗右侧(水流后方)是死角、或者水足够大,水是沿着盖碗壁内卷的并无法溢出。这样的话,茶或者洗的不均匀,或者杂质并无法很好地溢出,所以这样的洗茶并彻底或者不完全有效。

而如果你在一侧注水(三点钟~五点钟方向范围内贴碗壁注水下去)、温柔地翻动茶叶之后,再减小注水力度并慢慢地向中间注水,到最后水马上就满、要漫出的那一刻加大力度,飘浮到表面的杂质就被溢出了。(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特殊的情况还要再根据当时当下的情形具体处理。)

所以,洗茶强调的是“有效性”。

最后,英子老师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泡茶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还需要在正确的方法上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稳定”下来。”

“传说中的'人茶合一的境界”

几个小细节之后,我内心就生起这样的一种感受了,英子老师泡茶的时候是“人茶合一”的。所谓“XX合一”,换而言之,就是“感同身受”,自然就合一了。物体没有语言不会表达、环境更是如此,如何“合而为一”呢?如何“感同身受”呢?那就是“专注当下”,沉浸在你现在所做的事儿中(如泡茶),就可以“合一”了,状态和感觉上来了,相辅相成,可以更加沉浸、物我两忘,境界也就出来了。

细节其一,“茶叶被水托起来了”。英子老师看我注水的时候,给我拍了一个视频,然后,她上去泡让我也给她拍了一个视频。然后给我分析了这两个视频的差别。各位,请不要执着于没有看到视频的遗憾,因为即使看了视频,你也有大概率的可能性看不懂。因为这其中的差别实在太细微,没人在边上跟你细讲、一遍遍反复看,真心就一脸懵。十几秒钟的时间盖碗的水就满了,你能看得出来?——水是先漫上来、盖碗的碗底、蓄了一定的势、然后再加大力度注水将茶叶整体温柔地浸润着“托”(飘浮)起,如同演唱会的平台整体提升将表演者托起。真的,此时文字的描述可以很清楚,然而看视频,那个真的很容易就忽略。而我的注水方式是水直接下去,茶叶也飘起来、看上去也是水托起来的。这之间的差距是你的用心在哪里,是如何对待茶叶“更温柔”……所以,不要遗憾没有看到对比视频。我写这些的重点是强调“那种发自内心的沉浸”——沉浸在茶叶的状态里,然后你想到茶叶如何是最舒服,再跳将出来,用过硬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这种状态。

在讲课的过程中,“因为间断的时间比较长了,盖碗内的茶叶已经有些发干,这时需要很小的水流把这些趋干的茶叶慢慢浸润开,之后可以大些力度注水。”(英子老师语)

当听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我只能感慨,法无定法,全在乎一个“投入”,真正的身在其中,沉浸进去,你之前的学习所得才有”用武之地“,不明“理”、事不成。

然后英子老师又分享:“今天在泡茶的时候,突然觉得,什么生普、岩茶、单丛之类,什么水流的大小、轻重、缓急等,随心随意随着当下的感觉来,大水流有大水流的泡法,小水流有小水流的泡法,出汤快有快的节奏,缓有缓的节奏(前提是基本功达到一定的水平)。”

泡茶时,时时自我觉察,肩膀是不是太紧了,手有没有松下来,出汤、分杯的时候是不是了了分明的,那种状态要上来,这样才能使每一泡茶都是分明的。注水、壶嘴是否往下压这是一种蓄势,可压可不压,但需要有这种气韵的连贯,可变化也可不变化,有这种“弹性”,就具体情况而言。

喝茶时的“有”和“无”

“人们喝茶时,一般对于刺激性强的,就会喜欢,比如香高、味甘(或者很苦一会儿又回甘了)等,这些能让人非常清晰而又明确地感知到的味道,看的见、喝的懂,人们普遍都会喜欢的。”

这就是“有”的状态,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而那么更高品质的茶,因为透亮顺滑,其实一入口就滑下去了(滑到胃里去了)。这时你要是不专心,就会觉得这茶怎么没味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后面饱满的滋味、清幽的香、生津、回甘都渐渐涌上来,“通透、饱满、柔和”,口腔里是一种真正多维度的洗礼,人的身心会非常舒服、平静(一定不是第一眼的直白,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发现它的好)。然而,因为它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大张其鼓的,就容易错过。这就是“无”的境界,需要你用心去“品”,去感知,要静下来,需要专注。

以往泡茶的时候,七八泡以后,都要坐杯一下,今天习茶,到了这个时候,也是直接一冲而出,味虽淡,原来特点都在,只要踏实下来,可以喝出这么细微的呈现。

所以,在八泡以后有一轮对比喝的时候,我喝出了两杯的差别,英子老师非常开心,第一我说的大体对,说明是真喝出来了,第二还喝的这么细(请原谅我的鱼之记忆,因为已经过了四天了,我忘记当时具体的感受了),她觉得授课效果不是一般、二般的好。

当时的感受就是我舌头的味蕾似乎具有了放大功能,这么淡的茶就被我喝出了这么明显的区别——真的,如果不是一杯一杯这么仔细地喝,你真的会以为是一杯比白开水稍微有点茶味的水!

然后我就说:你看这茶滋味已经很淡了,但是还很甜,那白开水也是甜的呀,要不喝喝白开水看看到底是啥味儿。英子老师也喝了一杯,她说她得跟着一起喝,才能更好的体会当下学员什么样的感受。

多亏她喝了,然后我又受益了。淡味的茶,是细柔、有力量下去(喉咙及以下);水,是无力的,停留在(舌头)表面。“干茶 + 水”,可以变得比白水更好喝,也可以变得比白水更难喝。(注“浓非厚、淡非薄”,意思是茶虽然很浓,但有可能没滋味,只是一个苦涩;而茶味很淡的茶,也可以有很丰富的滋味,这个一定是多喝、多感受,才能建立起来的体会)。

公道杯分汤我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不好多说,还在“稳定……的过程”中。那就先这样吧,期待下一期的习茶收获。

一石头

2021.7.7(周三)

2017年秋、一石头第一次泡茶

点击链接了解课程信息:

叶羽晴川【3天 泡茶艺术 内训班】招募——6大关系帮你泡好所有茶

叶羽晴川【15天 泡茶艺术 精修课】招募—— 泡茶,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

注:参加过同期课程的老学员全程复训享4折优惠。


茶友正在阅读

《诗茶篇》

【幽潭花】望空了来路, 终于等来了你弯腰的顾盼
【凤凰单丛】我就是孤芳自赏—— 单丛之思
【如果你只是一杯茶】—— 叶羽晴川
白茶之悟】:人生需要留白
即使,心有万般纠结, 只是化成丝, 把过去和未来相连。
《茶之迷误》
茶之迷误 15 —— 信阳毛尖不是小浑淡
茶之迷误 (16)   —— 便宜的茶具不能用?
茶之迷误(17)—— 泡坏了的茶救不回来了?
茶之迷误(18)—— 在洗茶水里喝出岁月的味道
茶之迷误(19)—— 开汤和润茶
泡好茶是一项专业技术,有清晰的方法和路径。

《如茶学员分享》

日常习茶:要学会泡,也要学会喝

武夷山茶游学纪实
泡好一杯茶可以让人如此愉悦
日常习茶之逻辑就在日常生活中
一杯茶里的人生
叶羽晴川 年终茶课 //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周末茶会 //  叶羽晴川 ——谈美 3 ·创造与完美 (文章底部有谈美系列回顾)

微信名:一如茶香

微信ID:yiruchancha

有浅析 有深读 有知识 有操作

有分享 有体验 有养生 有试验

(0)

相关推荐

  • 你应该知道的茶叶常识|日常怎么泡茶不翻车?

    你应该知道的茶叶常识|日常怎么泡茶不翻车?

  • 茶桌上的几个技巧,喜欢喝茶的人来学

    一壶好茶,离不开好茶.好具.好水,除了这三个基本要素,水的注入方式对茶的口感和品相影响也很大. 注水的快慢.注入水流的急缓.水线的高低.出水的粗细,都会对茶汤的口感.温度.浓淡.观感产生影响. 1.注 ...

  • 好好的茶,就因为你的一个动作变废了

    这是南茗佳人第991篇原创文章 相信很多茶友在购买茶品后都遇到过: 明明在茶店里试品一款茶非常喜欢,高高兴兴买回家自己泡,左后横竖就是泡不出当初在茶店喝到的口感,不服气又再次拿回茶店冲泡品饮,发现确实 ...

  • 日常习茶之逻辑就在日常生活中

    TEA tea 春天的茶 才刚刚开始- 春日云南茶旅即将开启 早春已至,新茶将来 最适合约上三五好友 迎着春天的脚步,共品春茶清新 生普散茶茶会 周末 如茶工作室生普散茶茶会 今天是个大日子,二月二, ...

  • 日常习茶之“再觉察,自我觉察”

    日 常 习 茶 因为孩子放寒假了,给报了一周的博物学课外班,每天都要接送. 一查地图,发现距离如茶工作室好近好近!这简直是特大利好消息!于是,我心满意足地在如茶工作室蹭了四天的茶,最最关键的,学习了四 ...

  • 日常习茶之“基本功 无止境”

    作者:一石头 如茶工作室 一切都是最好的发生!深深地感恩,每一次去如茶工作室学习的机会都是这么愉悦和收获满满. 第一年的时候其实我每次去的目的性还挺明确的,比如习茶路上有什么困惑和不解啦,想喝点什么茶 ...

  • 日常习茶之不解释

    作者:一石头 我前两天在御武堂"走江湖",因为过于张狂,吃了一个大大的"瘪",所以做人真的一定要谦虚. 因为觉得自己泡茶的技术很牛了,而且在一些场合里好评如潮, ...

  • 日常习茶:要学会泡,也要学会喝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者 · 叶羽晴川 日常习茶 之 要学会泡,也要学会喝 文:一石头 因为家中变故,近两个月没去工作室了,感觉路途都有些陌生,然后远远地看到如茶小院那么的葱笼,喜悦就 ...

  • 日常习茶之“绿茶盖碗的冲泡”——今天的茶泡的太好了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者 · 叶羽晴川 今天,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大日子!头一次在泡茶上被英子老师非常简单直接地表扬了,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扬",不是" ...

  • 日常习茶——最近学习又注意到的一些点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者 · 叶羽晴川 文: 一石头 注水之后.盖碗的那轻轻一盖,背后的内容 以前泡茶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泡的茶中有一些是沫沫茶,或者像白毫银针那种会漂满表面的茶叶, ...

  • 日常习茶--「触类旁通」及 如何好好的泡好一杯茶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 · 叶羽晴川 芊芊开学了,时间就变得更充裕了些,可以"线下"学习,更加真切地通过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提升能力(境界).最近理顺了一些概念,感觉学 ...

  • 日常习茶——细微调整,随时调整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倡导者 · 叶羽晴川 日 常 习 茶 细微调整.随时调整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习茶颇有些酣畅淋漓的感觉.英子有事儿回老家一趟,终于回来了,如茶工作室又恢复了三个人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