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

作者:叶洁楠 王浩 杲恬恬

摘 要: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1]。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相比之下,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发展,中共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面对普遍存在的乡村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景观发展缓慢甚至日渐衰落的状况,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索。

中华文明起源于乡村,根植于土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3]。目前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往往忽视当地的乡村历史和文化[4],这是当下乡村景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乡村景观的文化特性和表现形式的梳理,针对当前乡村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及规划建设中的多方协同与引导机制。

一、文化传承型乡村的内涵

乡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分布较分散的地方[5]。以美国学者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乡村是人口密度较低,组团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居民生活方式类同,景观风貌与城市有明显差异的地方。”[6]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乡村包含自然环境、生产经济以及生活方式[7,8]。我国乡村的历史远比城市悠久,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不同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景观。首先,因为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资源, 乡村景观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自然属性和稳定性。其次,乡村长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具有完备的宗法乡规和鲜明的风俗习惯。乡民之间的交往活动遵循着世代沿袭下来的宗法习俗,而这些规则起着维系乡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作用。再者,传统的乡民依附于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乡村文化景观的产生多与生产劳动相关,如收割时的庆祝、传统的祭祀、物换的集市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乡村民众创造的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和精神层面的文明活动相互依存,构建成了各地域乡村特有的品质和文化底蕴[9]。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长期历史积累形成的乡村文化景观资源只有通过传承的方式才能得以延续。2014年农业部在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发展模式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型乡村的特点和建设模式。从狭义的角度讲,文化传承型乡村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具有诸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特殊的人文景观,同时拥有丰富的优秀民俗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资源。这一类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展示空间,文化传承内容和潜力都很大。而从广义角度看,各地域的乡村都具有自身的乡村文化特质与内涵。然而近年来,在许多乡村景观建设中出现了单一化和趋同化现象。在文化传承型乡村的景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克服上述现象,而且要将各地宝贵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不断地加以延续和传承,这既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和保障[10]。

在强调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意识到文化的生命还在于不断超越与创新。因此乡村文化资源在景观上的表达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民的精神生活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不断满足乡民对美好生活不断提升的需要。在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中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在扬弃中传承,在转化中创新,不断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乡村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基因在乡村景观的重建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各地域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景观表现的特异性,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冲击以及早期乡村景观建设的盲目粗放,我国乡村景观面临着乡土文化式微、多样性和本土性缺失、与农村生产生活脱节以及与历史和传统相互割裂等问题[11]。

1.乡土文化式微,自然景观退化。

乡村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乡村建设发展越来越多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乡村的发展目标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部分乡村是既不像村、也不像城,严重损害了村民与乡村环境的和谐关系,使乡村发展的活力受到抑制。目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浮于表面。对于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饮食习俗、语言交往等没有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地域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标识。文化标识在乡村景观表达中应得到重视,以形成特定的地方文化景观风貌。同时要尊重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形态和自然景观风貌,努力营造具有乡土文化风情的自然景观环境。然而目前的农村,许多乡村聚落逐渐衰退、乡村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具有乡村特色的住宅、农地、果园、水塘等自然、半自然景观正在大面积退化与消失,原生的农村景观损坏严重,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的淳朴自然特色日渐丧失。

2.文化景观丧失,景观建设与历史传统相割裂。

伴随着原有乡村景观变化的是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的丧失。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当下多数乡村景观规划缺乏人文艺术性的考量,对于现存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缺少原真性的保护与动态创新,加上乡村人口外流严重以及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失去人文支撑的乡村文化面临无所适从的局面[12,13]。与此同时,传统的农耕模式衰落使得由农耕文明衍生的民间技艺也在逐步消亡,各类非物质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忽视地域特色,景观多样性、本土性缺失。

当今多数乡村都面临着发展转型,缺乏规划是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建设者对乡村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熟悉村情、民情,且没有从乡村居民的角度出发,对于乡村建设规划的认识仅基于以往的规划经验和自身的主观判断,认识片面,与乡村文化严重脱节。不少处于景观转型中的乡村由于对城市建筑的简单模仿照搬以及对传统村落格局的多元化调整,打破了原有村庄与自然平衡和谐的关系,忽视了自身的独特性,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尴尬境遇,许多村庄面临着地域特色丧失、传统社会解体等诸多问题。同时,盲目地推陈出新,追求形式上的自我创新,忽略了艺术形式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导致与乡村本底的文化传承相悖。规划建设者孤立而抽象的艺术化设计,难以与乡村居民达成共识或产生共鸣,更难以凸显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4.公众参与度低,村民意愿被忽视。

目前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是依托政府财政投入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以及借助外来资本的“由外而内”的模式。这种政府主导、资本推动的建设模式,往往会忽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改善意愿,其结果与农村实际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相脱节。村民是乡村环境的创造者、受益者,在乡村环境营造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独特的主人翁作用。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出台,村民参与已经逐步纳入乡村环境治理体系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村民参与意识、积极性逐步提高,但参与源动力不足;村民参与环境决策逐渐增多,但参与深度和广度不够;村民参与的制度逐步完善,但参与出现无效、无序等问题。

三、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

乡村文化是在村落发展进程中各要素间综合作用形成的文化资源,它可通过外在的景观载体加以呈现。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对乡村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协调好传统乡村景观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使乡村历史传统文化在其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促进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解决乡村振兴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及当地的文化传承等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4]。它是实现乡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克服乡村景观破碎和衰退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一系列乡村文化存续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15]。

乡村文化景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任务。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涉及乡村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内涵和表现要素(见图1)。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就是要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各内涵要素,依据具体的文化传承型乡村的特点进行设计规划。

(一)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维护乡村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展现乡村自然格局的新风貌,让乡村留下印记,让村民记住乡愁,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使命。

自然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载体,而乡村的原始自然景观和淳朴的农耕民风,是乡村建设中的天然财富和意识精髓[16]。自然景观包括乡村环境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地形地貌是乡村景观整体风貌的自然基础,也是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存在形式之一。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经纬跨度大,自然地貌丰富多样,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如北方乡村多地势平坦,布局相对齐整;南方乡村则多依山傍水,布局相对灵活。水是生命之源,乡村聚落文化往往伴随水源而诞生,自然水体不同的景观形态影响着乡村不同的生活和文化景观。例如太湖之滨孕育的太湖文化,河道溪流纵横交错形成的江南“小桥流水”的村落景观,都是受水文影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除此之外,包含农作物、原生树种、经济林等在内的乡村植被,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经过多年自然选择、呈现符合当地特定环境的自然植被景观,都是良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如散落在村头河边的古树,或生长在村边的原生林等。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易导致其连续性被破坏或碎片化。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尊重原有场地的肌理关系,保留乡村原有植被群落,并将其合理融入到新的乡村景观建设中,使之协调统一。再者,有规划地维护乡村原有农业生产和生活特色,让生态系统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应深刻理解自然景观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乡村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作用。

(二)优化原有乡村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

乡村原有布局是依附于农业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村民对不同场所空间的需求,如农业生产生活、社交娱乐等,代表着人们对于改造世界的价值取向,反应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也蕴含着人们对于乡村的情感寄托和历史记忆。乡村振兴带来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面对这些发展带来的机遇,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对原有景观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与更新。从总体规划角度出发,在建设中首先应避让出非建设用地,如基本农田、生态敏感区域等。其次,依据整体发展要求,以传承乡村历史风貌和文化民俗为基础,合理布局新的公共空间,完善水、电、气、路、讯“五网”基础配套,以满足各类人群对现代生活和公共空间场景的需求;从人的感知尺度出发,控制各空间节点关系和道路网络规模,形成功能完善、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乡村景观。

(三)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如历史遗迹、原生建筑群落等。乡村的传统建筑形态是受区域建筑文化影响的,同时依据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生活习惯建造而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是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建筑如民居、祠堂、寺庙等,景观构筑物如古亭廊、古桥、古井等,都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乡村文化,它们有的承载着历史人文典故,有的体现着当地风俗民情。这些文化元素是历史延续的载体,更是文化底蕴的体现。在乡村景观建设中,需要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微改造手段使这些珍贵的乡村历史与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现。

目前对于已经纳入保护范围的古建筑和古遗迹等,应有系统性的法律法规给予保护[17]。然而在大部分乡村,仍有许多很有价值但未被纳入法定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也反映着当地村民们的建造工艺、美学认知和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乡村的发展历史,对于这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最大限度地给予保留和修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修复可从外观的修缮和使用功能的恢复着手,强调外观的真实性和功能的实用性。具体来说,一方面是修复乡村中有保护价值的构筑物,如牌坊、廊亭、庭院等,并在总体规划时将其纳入新的景观格局中;另一方面从本地地域文化特点出发,尽可能保留修复一些传统特色建筑,同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恢复村落原始风貌记忆的同时,也承载起新时代的发展重任。对于建筑保存较好的村落,进行景观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局部修缮还原原始建筑风貌。对于体量留存较小、破坏较严重的建筑民居,其建筑基本框架不变,重点是改造外立面,局部增加具有乡村特色的装饰材料,赋予其新的功能形象和发展定位,保存历史文化脉络。

保留和传承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原则,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对于部分建筑及景观要素可以采用将传统元素以现代设计手法呈现的方式,强调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使乡村景观建设获得发展创新的生机和可持续的活力。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应用。合理使用乡土材料,让人工景观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的肌理中,唤起人们对乡村淳朴的记忆。二是景观的艺术再造。从乡村人文典故、文学诗歌中提炼出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从现代美学角度,创造出符合新时代、新农村精神面貌的景观艺术。南京的徐家院是文化传承型乡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原有的建筑属于江南风格,主要为四合院、独立庭院等,布局完整,形式统一。在景观建设中,徐家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黑白灰色调与整体布局,同时融合了现代建筑美学思想,通过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改进门窗和入口的做法,让原有建筑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新建房屋则强调与原有建筑的融合,在建筑色调、尺度、元素等方面,依旧采用传统江南风格的建筑形式,同时优化建筑的平面布局、门窗尺寸和空间关系,使得建筑在保留了地域风格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四)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特征,由此导致建筑形态、景观构成、乡土偏好等呈现明显的差异化,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各地区乡村丰富的文化特征。同一区域的乡村,虽然总的文化特征可能是趋同的,但因为不同的历史典故、乡俗民约、地理条件等,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神话传说、诗歌民谚、民族舞蹈、传统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正是各地乡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18]。

民俗风情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而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风情一般是在一定区域环境内、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居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它约束着、指导着、联系着乡村居民个体与群体间的生产生活,是需要长久保留的精神文化财富[19]。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地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如广西有“三月三”传统活动,各个村庄会在当天组织抢花炮、唱山歌、祭祖等活动;云南少数民族有“火把节”的传统,村民们聚于坝场内对歌跳舞,祈祷一年的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等。这些在村落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习俗都应成为乡村文化景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表达对象,对这些活态文化要素应深度挖掘,并对其进行景观环境上的营造,包括划定相应的地域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运用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乡土元素进行空间丰富和功能完善。另外,通过民俗风情的实现形式和乡土人文品牌的创立,还可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如油菜花节、樱花节等,这些项目在为村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也可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乡村,另一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往往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是历代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今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优势,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保护传统手工艺,既要传承世代流传的技艺,更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商品经济相结合,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如河南省洛阳市平乐镇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为文化特色,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四、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的多方协同引导机制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规划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对于乡村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内在的、巨大的,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景观的建设与发展,就必须构建乡村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方协同引导机制,为乡村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来源。

(一)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同样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负有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的责任。要解决好当前乡村景观破碎及衰退等问题,保护延续乡村景观的多元价值,建设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政策法规导向,进而构建相应的符合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的乡村发展规划体系。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制度来引导和规范各类乡村景观建设活动,同时激发市场和社会资源潜力,综合考虑现实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价值等,确立适宜的景观评价体系,指导各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使乡村发展与景观环境建设及历史文化保护能够协调有序地展开。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阶段,虽然政府是公共治理的主导,但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民间的力量。在乡村景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以乡镇为平台,促进各方主体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治,从而推进文化传承型乡村的发展[20]。

政府在主导乡村的规划建设时要因地制宜。我国乡村数量庞大,现实情况复杂,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当地乡村文化特性及表现形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符合实际的乡村景观规划分类标准[21],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设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实施不同的策略,实现“千村千面”的乡村形态,引导乡村景观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22]。

(二)社会协同——强调多方参与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工作,离不开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社会学、植物学、农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参与。因此,对于整个乡村文化景观规划体系的分析与构建不能单靠某一学科领域或者某一社会机构,而应在政府组织下,充分发挥各专业领域的协同作用,形成政府、各领域专家、设计团队、社会产业资本、乡村百姓的多元参与建设模式,使得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同时,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实现政策激励、行业引导、机制灵活的建设方针[23],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鼓励社会人士与组织以资金赞助、项目开发、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参与乡村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产业改革、经济重组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24]。

(三)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村民是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的主体,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事人,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5]。以往在物质文化景观改造过程中多依靠蓝图式规划,忽略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改善意愿,其结果往往与实际偏差较大,景观同质化严重,反而失去了乡村本身的文化魅力与景观特色。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感受,将设计改造方案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汲取民间传统真谛。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传统技能培训、民俗夏令营等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文化传承的共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自觉成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成为乡村景观的保护者和建设者,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文脉与活力并存的乡村风貌,助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引领,也需要有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作为乡村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乡村景观始终凝聚着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乡村主体的情感皈依。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将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景观空间有机结合,让乡村文化要素成为乡村景观空间意向的组成要素,以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方式,推动其从形态破碎到乡村文化载体的整合,从价值式微到乡村文化核心的复归,使得乡村更怡人更宜居。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乡村美更应是美在发展,美在活力。因此,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建设一定要辅助于和同步于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的乡村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美丽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

  • 曹山明:家庭是现代乡村建设的关键

    推文第1668天 编者按 张孝德老师经常强调:"乡村建设,知 比 行 更重要".本文作者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会长曹山明.曹老师带我们重新认知传统乡村的" ...

  • 【“三样”分别,“一样”情】/ 阮义堂(通山)

    "三样"分别,"一样"情 阮义堂(通山) 骄阳似火,烁玉流金.2021年7月,通山县大畈镇高坑村那一垄垄郁郁葱葱的绿色,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近日,来自湖北省城高校 ...

  • 想做乡村振兴规划,这6个方面一定要了解

    这里是中国休闲农业专业首席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由谈再红休闲农业服务工作室发布.关注我们,涨知识,少走弯路!近期平台计划推出"休闲农业100问"大型系列讲座,为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

  • 武汉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投稿冯煜晖 近年来,黄陂区按照& ...

  • 打造样板 “点靓”乡村——看自然资源政策如何助推广西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广西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释放自然资源政策红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点燃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一个个美丽乡村样板在八桂大地不断涌现. 鸟瞰被誉为"螺蛳粉小镇&q ...

  • 让乡村——历史更丰实 未来更自信

    光明网 08-06 03:25 [专家点评] 作者:黎海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我国很多村 ...

  • 社区治理观察丨这个社区是怎么“活”起来的

    田墘社区属于岛屿型社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东北部,辖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是大嶝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相对集中,生活较为便利.辖区常住人口有3657人,外来人口不到 ...

  • 振兴路上新乡贤丨王小梅和她的"手上记忆”博物馆

    [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是乡村振兴"元年".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q ...

  • 乡村振兴帮扶村把握好10个问题,乡村旅游才会有特色

    // 乡村旅游如何做?很多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与村干部还似懂非懂,很多村落做乡村旅游不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仍然以复制别人的模式或是固有的心态和思维开发经营,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资源.做出自己的特色,千 ...

  • 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这里是中国休闲农业专业首席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由谈再红乡村振兴工作室发布.关注我们,涨知识,少走弯路!传播乡村振兴专业知识,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专家咨询电话:139084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