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那条消失的淮海路:(三)从陕西南路到重庆南路

淮海路真正闹猛的一段是从陕西南路到重庆南路,

竟与俄国十月革命有关。

“阿芙乐尔”号上的一声炮响以及后来红、白军的内战,

吓得白俄贵族和难民们逃往世界各国,

其中一小部分来到上海,

主要聚居在南昌路(Route Vallon),

从陕西南路(Avenue du Roi Albert)到成都南路(Rue du Lieutenant Petiot)一段。

为了生活,白俄在这里租铺开店,

做起家乡的罗宋汤、大列巴、皮草以及皮肉生意,

价廉物美,生意逐渐兴旺,

成就这一带繁华。

那是上世纪30年代。

一直到现在,

这里还能看到一些白俄留下的痕迹。

从公泰沿着淮海路往东,

马上就是六一儿童用品商店,

六一的东侧是玉华工艺品商店。

宋庆龄题字的六一儿童用品商店

玉华工艺品商店

70年代时,在六一靠西的边上,

还有一家饮食店。

小时爸爸妈妈带着去六一时,

有时会去里面一起吃碗面。

这家店的店名已经记不得了,

只记得里面的浇头面老好吃的。

六一和玉华的淮海路对面是启发西服店,

也是上海顶级西服店,

和南京西路上的培罗蒙、亨生齐名的。

玉华和哈尔滨之间隔着淮海坊的弄堂口。

淮海坊原名叫Terrace Joffre,

有淮海路(Avenue Joffre)和南昌路(Route Vallon)两个出口,

靠淮海路的房子要比靠后面南昌路的房子更好一点。

刚刚拍的淮海坊入口。

看这个样子,

应该是门口房子已经被拆了。

现在的样子和以前很不一样的,

以前走过,

假如不转头看到里面一排排的红砖房子,

都不一定注意到淮海坊。

这以前像一位素装的小姐,

朴素但掩盖不住一股清秀。

现在是浓妆艳抹,

能够吸住眼球,

但是一股粗俗气。

实际上,不止淮海坊,

整条淮海路都变了,

一个像法国巴黎,

没有高楼,但是有一股优雅,

一个像美国纽约,

straight on your face。

30年代时,

大约有50几个白俄和中国人混居在这里。

鲁迅去世了以后,

许广平搬到这里居住。

除了许广平外,

这里住过不少名人,

老上海影后胡蝶,

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

大画家徐悲鸿和大作家巴金都曾经在这里住过。

南昌路上的淮海坊入口

还可以看出一些过去的样子

当年只要走到淮海坊

就能闻到哈尔滨出来的香味了。

在当年淮海路上四家西式食品店中,

其他三家(上海,老大昌和海燕)

都是从以前白俄开的面包房传承下来的,

只有哈尔滨是山东人杨冠林开的,

原名“福利食品店”。

以前的福利食品店(哈尔滨面包房)

不过杨是在俄国人的面包房当学徒出身,

所以口味也是很正宗的。

但是哈尔滨糕饼的口味

还是和其他三家有所不同的,

哈尔滨用的生油比奶油多,

虽然也是很香很酥,

但是奶油味不如其他几家,

这种香味和口味更接近中国式的香味,

从沪式西点上看可能更上海一点。

90年代的老哈尔滨和

现在长春食品店边上的新哈尔滨

现在的哈尔滨卖苔条饼,蝴蝶酥,鲜肉月饼,

以前是从来没看到过。

我印象中的哈尔滨是拉花曲奇,西番尼。

不知是回忆把当年记忆中的味道变得太好,

还是当年的味道确实好?

近两年回国,

去过几次新哈尔滨,

感觉口味和香味都远不如过去。

第二百货商店在哈尔滨的西边,

记得当中隔了一家红星皮鞋店。

红星皮鞋店,左边是第二百货商店

第二百货商店

二百当年是淮海路上最大的店,

不过也就两层,

和南京路上的不能比。

二百的门面包括白俄开的福煦大药房(Foch Pharmacies),

从旧照片上看应该是挨着淮海坊的入口。

这几张都是霞飞路(Avenue Joffre)的老照片,

地方在陕西南路(Avenue du Roi Albert)和

茂名南路(Rue Cardinal Mercier)之间。

第一张福煦大药房的建筑立面

看上去像以前第二百货商店的地方。

其他两张辨别不清,

但是可以看到不少白俄的店,

福煦药房也是俄国人开的。

2020年初的这一段路

二百对面以前是锦江俱乐部的围墙,

现在变成了开放式的绿地。

现在绿地的地方原来是在高墙后面,

是锦江俱乐部的一部分。

锦江俱乐部,又称“58号俱乐部”,

据说是老毛来上海住所之一。

租界时期是法国俱乐部

(Cercle Sportif Francaise),

也是常人不得入内的特权会所。

现在能推倒高墙,

是一种进步。

法国俱乐部(Cercle Sportif Francaise)

锦江俱乐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