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生活
看中央台的《挑战不可能》节目,一位开挖掘机的母亲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艺,挑战成功。在她自己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她生活的不易,丈夫因意外去世,她自己要带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她说,她觉得亏欠了孩子好多,她要经营着自己家的挖掘机租赁,要上工地,每天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有时候只能吃泡面。她说,她这么做,是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孩子上场后,哭着说的一句话直戳人心:“妈妈,我要你以后多陪我!”
我又想到了那些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的父母,他们一样有着美好的愿望,打工挣钱,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因为现实原因种种,他们无法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自己可能一年甚至几年不能回来。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zMTYvMjI2MjAzMDk1XzFfMjAyMTA3MTMwNDQ5MjI1MDQ=.jpg)
看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为他们的勤劳感叹,为他们对孩子的牵挂揪心,为孩子没有父母的疼爱和教导感到痛心。特别是看到孩子见到父母时的那种陌生感,更让人难以释怀。
经常看到一些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报道,看到一些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欺凌事件,甚至有些孩子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再看看那些痛不欲生的父母,有时竟不知道怎么来安慰他们。
其实,这样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我们好像被“爱”的名义给骗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不辞劳苦,让人感动,可是,什么才是给孩子的更好的生活呢?在许多人的心里,更多地倾向了物质,以为挣更多的钱,让孩子过上富裕的生活,将来不用像他们那样吃苦,就是“更好的生活了”。可是,有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却不全然是这些,就像那位挖掘机妈妈的孩子说的那样:“我要你以后多陪我。”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zMTYvMjI2MjAzMDk1XzJfMjAyMTA3MTMwNDQ5MjI3MjM=.jpg)
陪伴,这是一个孩子最本能的要求。陪伴可以给他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出去玩时,知道家里有人在等他;受到委屈时,知道家里有人能安慰他;碰到困难时,可以向父母求助;有什么高兴的事,可以回家和父母说说。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会有人能及时地给他指出来。孩子的成长,需要做父母的全程投入。
现在的家庭,有些是因为生活所迫,无奈下才背井离乡,可在获得经济收入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教育,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期,孩子的路可能就会走偏。孩子在没有父母疼爱的环境中长大,可能就会形成孤僻甚至乖戾的性格。很多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早早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然后又去重复着父母一样的生活,这应该不是父母们的初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也有一些富裕的家庭,早早地就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学校,原因是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同样是把“好”定位在了外在条件的“好”上了。学校条件再好,能有什么比得上父母呢?这恐怕不是简单的“让孩子得到锻炼”“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能说得过去。我们总会被一些高大上的理论所蒙蔽,把父母的责任冠冕堂皇地推了出去,可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家庭的环境对孩子有着先天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起着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责任,在孩子还不足以独立地面对外在世界的时候,不要过早地离开他或是把他推出去,再多的物质需求也无法弥补他情感上的缺失,在他的心里,最好的生活可能就是每天能和爸妈一起吃饭,放学时能有爸妈来接自己。
为人父母,应该正确地定位“好”的内涵,物质上的苦可以承受,但是情感上的苦,却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宁愿清贫,也不要让孩子无依无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