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不能刨根问底的
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快要期末考试了,一位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里的《羿射九日》发问引发网友热议。课文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怎么蹚过大河?小冯的思考引发不少家长和网友的点赞。 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在官方微博中针对小冯的提问发文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
神话是先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通过夸张的想象,向人们诉说对自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的方式和理想愿望,虽然有点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为真。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但逻辑性不强、个别地方还自相矛盾,这是很正常的。所以,神话终究是神话,不能按现在的常理去推敲。如果按现实生活的常理去想象,《羿射九日》中,不光是“蹚”字用得不恰当,细细想来,“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在如此环境下,地上肯定没有了水与植物,并非只是“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肯定是地上没有多少生命存在。“他登上了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 这里更是不能细想:射下的九个太阳,“一团团火球噗噗地掉在地上”,在那样干燥的地上,岂不会燃烧起熊熊大火?地上更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了。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引导小学生读神话故事应让他们知晓故事的虚幻性,不能纠结其中的逻辑性和自相矛盾,重在理解其故事的神奇,理解先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懂得先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始终对未来生活积极探索的高昂志气,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神话故事的逻辑性不强、自相矛盾,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比方说,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羿怎么要“蹚”过大河?地上没有了水与植物,人类怎么生存下来?一团团火球噗噗地掉在地上,地上岂不会燃烧起熊熊大火?羿在东海边上射下太阳,火球怎么没落到东海里?等等,甚至还可让学生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疑问一出,教师还可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这就是神话,神话就是先人不了解自然、不认识自然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产物,所以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盘根问底的,从而减少学生对文中自相矛盾的疑虑,进而可以对学生进行自然常识的教育。还可以借此告诉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如何去遣词造句,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