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诈骗罪,并不一定知道
延误险案发生后,很多公号展开分析,笔者发现很多人并不懂诈骗罪,误认为有骗,就可以构成诈骗罪,这其实距离对诈骗罪的理解还有许多距离。延误险案件,对于保险制度的冲击确实可以深度分析,但是从判断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角度来看,由于保险诈骗罪是诈骗罪中的特别法条,也是不难的。
刑法里的诈骗二字,有着特定构造,如果不关注刑法,确实不容易知道,或者如果只精通保险法而不精通刑法,那就更容易误会刑法。
诈骗罪有五大构造,层层推进,浑然一体。第一步是要有欺骗行为,但是这里的欺骗,一定要以财物为指向,诈骗罪是侵财犯罪,当然要瞄准财物才有意义。因此,不是什么欺骗都可以涉嫌诈骗罪的。从后面构造可知,此处的欺骗要与最终取得财物具有直接、相当的关系才行,否则就是非主流,那是不可以定诈骗罪的。例如,以代买机票方式购买延误险,后来申请理赔,即使其间伪造了登机牌,这些欺骗行为与取得保险金是否浑然一体呢,很明显其间有着谁也搞不定的飞机晚点问题,这一主要因素,是导致赔付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分析欺骗行为,对于此案,第一感就是怪怪的,就是存疑的。
第二步是使被骗人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维持错误认识。注意这里的错误,是与财物密切攸关的错误,这一步是为了下一步处分动作而准备的,对于谁买机票这一错误不是这里所指的错误,事实上,代买机票,也并不违法,保险公司不会管是谁买的机票。欺骗产生的功效在于致被骗人陷入错误,如果骗术太低被识破了,诈骗就戛然而止了,即使最终取得财物,也是诈骗未遂,因为这一步缺少了。司法考试不是老考吗,欺骗被识破,对方同情而给予财物的,属于诈骗未遂。回到延误险案件,代购甚至冒名买机票,对保险公司判断是否发生延误这一保险事故,基本没用。保险诈骗罪被骗人所应陷入的错误,是指对保险事故的发生产生认识或判断错误,因为这关系下一步处分财物。如果飞机本未延误,行为人伪造延误材料,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因愚蠢未加核实,进行理赔,这一点倒是有可能构成诈骗罪的,但是这一情形很可能违反常识。
第三步是被骗人处分财物。诈骗罪是有瑕疵交付型犯罪。不同于夺取型的盗窃罪。其区分在于处分这一步。到此步,需要反过来认真理解前两步,这里的处分,是前两步的结果,是一体而下,如果其间有不匹配或异常现象,就要引起警惕,很可能判断错误。回到保险案,如果不发生飞机延误,保险公司怎么可能处分,其处分对应的是事实是客观的飞机延误,这才是主要矛盾,而冒不冒名是不重要的。定罪,我们不能搞整体思维,客观不够主观补,或此处不够其他补,如果处分环节不构成,其实一切就结束了。
第四步是取得财物。诈骗罪是结果犯。这一步对犯罪形态判断有用。
第五步是被害人遭受损失。在德国,诈骗罪可能是整体财产论,诸如违法所得的计算,很可能与此及非法占有目的判断有关。当然,这也突出了,犯罪是侵害法益的,没有被害人就没有犯罪。
回溯一下诈骗构造,五步一体,环环相扣。只有用它分析诈骗罪或相关诈骗类犯罪,才靠谱,保险诈骗罪的法条中“进行诈骗活动的”这一表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有欺骗不一定涉嫌诈骗罪,陷入认识错误也不一定涉嫌诈骗罪、错误要与财物攸关才行,有处分交付也不一定涉嫌诈骗罪、处分交付有瑕疵才可以。
对于保险案,其实可以一句概括,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是客观的飞机延误所致,何况代买机票也是合法的,不构成犯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