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陕西人看《山海情》

(很喜欢的插曲,很有活力)
一口气两天刷完了《山海情》,实话讲我一开始是奔着张嘉译说脏话去的,因为实在太接地气了。
我看的是原声版,剧中张嘉译说的话,和我老家陕西宝鸡方言几乎一模一样。
这几天已经被太多人推荐了,我就不过多地介绍了。
9.4分,一个字:好看!

此文写一写我作为陕西宝鸡人,看该剧的一些想法,以及注意到的细节点。

关于水
实话,北方人对用水有着珍惜珍惜再珍惜的意识。
在电视剧中,厂里人洗衣服水龙头一直开着。这种事搁在北方,别说给你关上,骂你两句都有可能。

我们90后当时虽然已经没有了用水困难,但所有老师、家人,都还会在生活的细节里,敦敦教诲。

而且在北方,那些年水龙头用着用着就会拧不紧,滴答滴答漏水,于是几乎家家都有接水的习惯。当然了,水表不转,一晚上接一桶还是美滋滋的。

PS:如今换水表好像不行了,当然了,这是偷水行为,不提倡!
(涌泉、喊水、得水、水旺,光听名字就明白了)
再说说洗澡的事。
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我渐渐与南方的一些朋友有了交集。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南方人真的可以一天洗一次澡,有时一天洗几次!

反正西北的我们夏天才会一天洗一次,甚至有时两三天一次。冬季的话平均每周一次。

那时我和同学常常为了上网,借着去澡堂子洗澡的名义,拿钱去网吧上网。洗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去谁家洗个头。
反正头不油了,能给家里人交个差就行。

(好久没听到:占机位  这个词了)
让我们把视线拉向村庄。
记得也就过年时,老家的老人们才会去澡堂子洗一次澡。

所以,当我前些年看到一些视频上的弹幕说“北方人居然一周洗一次澡”,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的。记得这件事情当时还引起过南北方网友的骂战。

在我看来的话,即使如今用水并不困难,但“节约用水”一直是所有国人的信念,这不关乎南北方,其实南方人也会节约用水。
我在东莞打寒假工时,厂里的主管也会在水的事情上有要求及叮嘱。

而洗澡的事情,其实是南北方气候差异。

相信我,南方的潮湿,即便北方人去南方,洗澡频率也会变高。冬季,大学时南方同学一周洗一次澡,也很适应。
骂人
你会看到剧中常常会出现:瓜怂、瓜皮、碎皮等骂人的词。

这一点让我回想起我刚上大学那会儿,文艺部第一次聚会,我一路上在说我们部一个女生傻逼。
这个当然在我看来不是脏话,怎么说,有点略微拉关系及蠢萌的意思吧。反正骂人的意味不深。

但自然会有误解,所以这也让我长了记性,以后不能太直男,也不能太坦率,尤其关系并没那么好时,会给别人第一印象很不好。

但相信我,我们真的没有那么深的恶意。

(大有叔真是演出了“百家碎戏”的感觉)
普通话
这个也是地方差异。比如陕北、天水、宝鸡局部地区,靠近甘肃、宁夏,大家很难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

举个例子,我舍友大学四年,就没叫对过他女朋友名字。她女朋友叫“李群”,他总是“李琼”。

当年我们当地就有笑话:

“周杰伦乘轮船去伦敦。”
很多人都是发:
“周杰龙乘龙船去龙东”
当然有时不一定是坏事,普通话考试时,一个字“舂”,我不会读,问舍友。
他说:“冲!冲天的冲!”(春天的春)
我无语了,,,寻思你这能过我吃粑粑。
结果下来查了一下,好家伙那个字真读chong。
所以当我看到剧中“冲天在哪里”时,我一下子就笑了。

(白老师这一篇章真的很催泪)

真的有那样的人
剧中白老师,他看到学生未满16岁就被家长虚报年龄送去打工,十分不满,挨家挨户找家长理论,还拦大巴车拦学生。
家长觉得读书没用,学生也觉得没必要,只有白老师在努力。

很多人会觉得这太正,很魔幻,甚至只会出现在“感动人物”的节目上。
但事实上,真有这样的人。

就像我爷爷,他是医生,在我印象里,他一直很文质彬彬,话少,不惹事,在我小时也常常给我说“在学校不要打架,别和那些费事的娃娃(坏孩子)耍。”

但很儒生的他,曾冲到诊所对面的学校里,大骂那些在学校打麻将的校领导和老师。

当时我放假回老家,村里的小伙伴给我说时,我都不敢相信。
奶奶说爷爷是“闲的去找事。”
(这一幕估计大家都笑趴了)
留个根
《山海情》最后一个大章节是整体搬迁。
村子里的老人不愿意搬,他们觉得房子没了,地没了,坟也没人管了,老祖宗都不要了。

(这件事我暂时还不清楚南方人具体的传统,看过很多南方祭祖的活动,应该也不差。)

北方人相比的话,的确是多了一丝执拗

(封神!老戏骨不愧是老戏骨)

在我的老家,每年过年上坟,村子里的人都面向祖坟念经一遍。
哪怕这一家人已经搬家了,已经不回来了,但大家也会不嫌麻烦的念一遍,还会告诉后代们,要记住,这是谁谁家的坟。

没错,剧中说的是真的,在老一辈的眼里:葬在这里,就是一家人。

对南方人的看法
其实对于福建人的投资,这的确是我不曾知道的。这么一想,好像西北很多企业都有南方的投资。

我喜欢凌教授,喜欢陈金山,他们能够来,也不怕吃苦,这的确是西北地区的我们一个福音。
这也一改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偏见,老一辈人以前觉得南方人都是人精,精打细算。

大中国,南北是一家~

不真实的地方
最后再聊聊剧中我个人觉得有些不真实的地方:剧中很多人返回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实话,在那个年代,这我只能说是少部分。
因为我们是没有“文化自信”的。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父母长辈、弟弟妹妹们,都会觉得外面很洋气,粤语很好听,而方言很难听,甚至被贯上“粗鄙”的帽子。

还有很多人,会尽可能去学外面人说话,变成了四不像的“陕普”,而遭到众人嘲笑。他们会说“土猪放洋屁”。

所以这样看来,剧中的人物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了,贴合“文艺复兴”浪潮,这部剧出现的正是时候,会有更多人明白,原来我们自己也不差,我们也会很出彩,我们的语言也会被全国模仿。

(我一个男的,居然爱上了“得宝”这个角色)

最后的最后,浅谈一下关于水花和得福的爱情。
少年时青涩恋情,成年后各奔东西,彼此心里还有温柔的情愫,温暖的牵挂,成熟自重不越界。(没错,我粘贴复制的,来自知乎:铁木真真)

其实我有想过,如果写成“水花不畏传统旧俗,追寻爱情自由,人生自由”,类似《白鹿原》中的田小娥,这对于编剧导演来说,并不是难事。

而且,正,也不会被人说什么。

但他们没有,而正因如此,这才更像现实,更符合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怀。

水花还是嫁给了一头驴买下她的安永福,而安永福对她很好,为她挖水窖却因此残疾。但水花没有抛弃他。
尽管安永福觉得自己是累赘,愧对水花,性格变得古怪,甚至对水花恶语相向,但看到两人夕阳下的那一幕,明明是那么丧,却又那么充满着希望。


这是我对编剧最刮目相看的地方,水花接受了辍学,接受了与得福的别离,接受了安永福,接受了残疾的安永福,接受了贫穷,接受了所有的一切。
但唯独她并没有接受“就这样算了”。
她有主动学如何养菇,主动开店,主动去做更多的事情。
如果说水花前半部分输给了命运,那么她后半部分一直在向命运发起挑战。

水花和得福二人彼此关心,见面彬彬有礼,不是恋人,胜似亲人的平淡绵长却厚重的情感。
如果二人牵扯不清,黏黏糊糊,心猿意马,流泪煽情,甚至出轨偷情,那么真的太肮脏,甚至亵渎了这珍贵的爱情。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剧(原声版),我们国家真的很不容易,每一位奋斗在前线的人,都是值得尊敬。

最后,
感谢!

生活如此多娇~
新的一年,我们也都会好起来的
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