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掘墓清陵,是为祖先报仇!孙殿英真是孙承宗后人?
孙殿英,乳名金贵,字魁元,河南永城人,是近代一位军阀,但孙殿英之所以广为人知,与军事无关,而是他的“东陵大盗”身份。
1928年夏,孙殿英率部驻扎蓟县马伸桥,这里与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随后,孙殿英掘了清东陵二座墓,即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定陵。
消息曝光之后,满人哗然,部分旗人团体,以及逊清皇室,包括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的溥仪等满人上告到蒋介石那里,要求严惩孙殿英,此事一时轰动全国。
然而,孙殿英却有正当理由,义正言辞的指出“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换言之,孙殿英认为掘墓清陵,是为明朝祖先孙承宗报仇雪恨,而不是为了发财!那么,孙殿英真是孙承宗的后人吗?
众所周知,孙承宗是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 ,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在明金战争中,孙承宗虽然有过失败,但在蓟辽督师职位上,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可谓功勋卓著,属于后金除之而必快的人物。
1638年,已经退休在家的孙承宗,居住在河北高阳县(保定下辖县)。这一年,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关劫掠,听闻孙承宗在高阳县,就想除掉此人。面对清军围城,孙承宗积极抵抗,率全城军民守城。不过,清军势大,高阳仅是一个小县,很快就被攻破了。
城破之后,多尔衮下令把76岁的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给活活拖死了。孙承宗一家100余口遇难,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其他被俘家人也被处死,可以说孙承宗举家殉国了。
从史料上看,孙承宗应该没有后人,一家全部死于多尔衮之手。且,孙承宗死后,明末清初也没有人出来声名是他后代。
然而,孙殿英却言辞凿凿的自认孙承宗后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究竟是攀附祖先,还是确有此事?或者只是孙殿英为了逃脱声讨,而编造的一个理由?
其实,彻底否定孙殿英与孙承宗的关系并不客观,因为从史书上看的确存在传承可能。
根据史书记载,孙承宗有7个儿子,孙子13人,其中长子孙铨在山东高苑县做知县,估计就不会待在家。而明确战死的只有5个儿子、6个孙子,其他9个儿孙是否被俘杀并不能100%确定。
孙殿英介绍,他家传承于其中一子,在清军围城时恰好在河南,由此逃脱一命,此后一直居于异乡河南,传承至近代。但这只是一方证词,是不是孙承宗的后代还值得商榷。
尽管不能证明孙殿英与孙承宗的关系,但种种迹象表明,孙承宗是有后人的。
孙承宗墓位于高阳县西北二里处,可惜如今已经被毁,现存墓碑是孙承宗十二代孙为其所立,位置在县城内一小区内,这就足够能说明孙承宗还是有后代的。
由于孙承宗的抗清身份,所以注定不会得到清朝欢迎,在清朝时有人为他树碑,除了“粉丝”之外,更多的应该就是家人了。而现存墓碑是现存墓碑是孙承宗十二代孙为其所立,就进一步证明孙承宗的确有后人。
英雄有后,这也算老天对孙承宗不是那么绝情吧。
孙殿英盗墓东陵之后,除了直言自己报仇雪恨之外,还指出二点好处:“第一,满清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象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二,满清统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今天我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当然,孙殿英的所谓好处,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