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 当父母有错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人在小时候,父母是权威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以父母的话为准则。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到了父母老年的时候,孩子的家庭地位会更加的突出。在这个家庭主导力转变的过程当中,作为子女如何去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谈一谈其中的一个原则。当父母出错的时候,子女应该怎样去处理。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即使是做父母的,在家庭管理和社会实践当中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尤其是父母老年的时候,生活中的小错误更是频繁。面对父母出现的错误,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做呢?《弟子规》中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在这里,古人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要帮助父母指出错误,建议父母改正;二是劝谏父母的时候,态度要端正,脸色一定要和气,语气一定要柔和。
“亲有过,谏使更。”这里使用的是一个“谏”字。谏就是劝谏,是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的提出的建议。而不是命令。那种大吼大叫的呵斥和态度强硬的命令口吻是不符合谏的要求的。在古人的观念里面,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做子女的一生都不能对父母态度恶劣。即使父母犯错,做子女的都必须姿态端正,态度谦卑地去劝谏。哪怕是面带一丝不满,都是对父母的不孝。对此,弟子规还专门做出了规定。
“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古人提出的劝谏父母时候的态度。怡就是温和愉悦;柔就是柔和、温柔。意思是要让自己的脸色变得温柔可亲;说话要轻声细语;能让父母心情愉悦。这样的劝谏才符合孝道。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样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样的要求应该从小抓起;对于成年人,想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地对待父母,就要从对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从点滴养成。虽然难,但是古代的先贤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话说从前,有一个叫孙元觉的孩子,他从小就心底善良,非常懂事。孙元觉非常孝敬年迈的爷爷。可是他的父亲却是个不孝之子。看到他爷爷体弱多病,他父亲就用竹筐装起来,打算扔到荒郊野外去。孙元觉跪着大哭,祈求父亲不要扔了爷爷。可是他的父亲铁了心非要扔掉。还骗孙元觉说:人老了不死会变成妖怪的,爷爷不死也会变成妖怪。没办法,孙元觉只好陪着父亲去扔爷爷。当父亲扔了爷爷准备离开的时候,孙元觉就提出要把装爷爷的竹筐带回去。父亲说竹筐不要了。孙元觉就对他父亲说,等到他父亲老的时候,他好用装爷爷的这个筐子来装父亲,到时候也把他扔到荒郊野外去。他父亲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幡然醒悟,最终把爷爷接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