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因为农村的“年”带不进城市
这几年,母亲总回忆她小时候在农村。
过年前,谁家杀猪了,都会叫邻居亲戚去吃杀猪菜,从杀猪到正月,每天都变着花样吃肉。
母亲说,那时候咋那么香呢?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咋都没味呢?
以前在村里,过年特别热闹,人们串门,互相拜年,发红包,聊聊年景收成,计划开春种什么。
到处爆竹声声,敲锣打鼓,热闹极了。
现在怎么“年味”就淡了呢?
其实,淡是正常的,早就时过境迁了。昨天的影子,照不进今天的星河。
人们纠结“年味”淡了,因为文化风俗的改变,思想观念的进步,总是比社会形态的变迁慢好几拍。
这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大多数人进了城。
人们都说“年味”淡了,实际是农耕文明的生活习惯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1
以前的年味为什么浓
第一、农闲赶上猪羊肥。
过年延续前前后后一个来月,因为数九寒冬过后,农家猪,羊,鸡,到了一年最肥的时候,该宰了。宰猪杀羊,做腊肉,灌血肠,想尽办法储存肉类,这是农民的第二种丰收。
由于没有冰箱,夏季不好储存肉类,农民平时缺少蛋白质,食物以谷物为主。腊月杀猪宰羊后,需要借此机会多吃些肉,这是一年中补身体最重要的时节。
所以就养成过年多吃好的,大快朵颐的习惯。
第二、为春忙护理农耕用具,打扫卫生
腊月过后就是春天,即将迎来繁忙的春季翻青,耕种。农忙之前需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打扫卫生,护理农耕用具。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包括病毒细菌。农耕时代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必须在春天来临前打扫庭院,清理内务,甚至用爆竹的硝烟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也就是送瘟神。希望来年无病无灾。
这些劳动,前前后后要一个多月,都是农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做完这些工作,没过几天,物候流转,燕子飞回,又要开始紧张的春忙了。
你看看,杀猪宰羊,护理农具,清扫农家庭院,哪个不需要群策群力呢?
在集体劳动的同时,人们也体会到了家族,甚至村落的热闹温暖。
一个村子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约束。思想观念一致,感情互相依赖,早就织成一张大网,根深蒂固了。
过年时期的农忙时节,正好是加深感情,消除芥蒂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了仪式,人们在同一时间的送神,接神中,共同表达对来年的期望,仿佛和他人也更近了。
在农村,过年,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2
“年味”进不了城市
第一、本属于“年”的一个月,无事可做。
写字楼里的工作,不是种地养猪,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平时放假,休沐,整理,走亲会友理所应当。
但你会发现,一到年底办事,人们会说:快过年了,过完年再说吧。年初办事,人们会说:刚过完年,过几天再说。前前后后工作要中断一个月左右。
其实,这只是内心的习惯在延续,现实中却无事可忙。因为城市中的人们早就没农具可修补,没谷仓,场碾可清理。如何体会忙碌中的喜悦?
第二、过年大量吃肉已经不合时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城市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肉类,海鲜等蛋白质。
摄取营养非常方便,我们用不着等腊月猪养肥了才能杀,也不会只等着年前那顿杀猪菜。
一年缺油少荤,过年大补,是农耕时代合理的办法。
如今还要在过年期间吃的比平时更好,只能胡吃海塞,终日浑浑噩噩。如何体会得到养猪一年,吃猪一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三、城市中能力越来越重要,人情越来越淡薄。
人的大部分努力,都是为了生存的更好。
以前人们集体劳动,努力维持人情关系,压岁钱,送红包,无非是在乡土社会加深链接,为了自己在集体中更加融入。
现在,有些人还在盲目的延续拜年习俗,复制粘贴群发微信,没有真情实感,反而成了打扰。
其实,如今人们进了城市,各行各业越来越细分,整个社会追求效率,个人能力才是人际交往中的王牌。没有能力,再有人情也没用。
以前,上进的人在过年期间走亲戚老乡。现在,上进的人在过年期间默默努力,学习,持续工作。
第四、生活差异拉大,价值观越来越多元
在电影《过年》中,老两口本来想叫回儿女们过个年,但老二下海赚了钱,老大媳妇贪婪之余,贬低自己男人,最后不欢而散。这就是社会变革对家庭的影响。
农耕时代,一个村子里的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家境区别不大,自然能互相认同,也不攀比。
这三十年巨大变化,有的人通过高考成了公务员,教师,医生,有的人下海做生意。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里,每个人的能力,机遇各不相同,生活差异和认知也逐渐越来越大。
一年见一次面,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碰在一起,冲突必然到处可见,坚持要找当初村子里的温情就不现实了。
农耕时代的家族团聚,是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必须共同分享存贮不了的猪肉,共同清扫庭院,共同为来年做准备。如今,这些需求都没有了,习俗却留了下来。
你看,人们都坚持要在这几天回老家团聚,城市化后的人们坚持要过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结果造成春运大拥堵。
2021年春节的就地过年,必然是新生活方式的萌芽,人们体验一次会发现,不是一定要在春节回家,其他时间回去也行。
过年,是农耕时代的重要生活内容。是劳动,是修缮,是丰收,是补充营养,是互相帮忙,是巩固人情,是春忙前的准备。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进城,带不来家里的活猪和谷仓,带不来村里的土地和犁耙,带不来大家一样的生活境遇,带不来需要耕种的春天。
只好带来了长时间的工作节奏打乱,带来了连续一周以上的胡吃海塞,带来了红包压岁钱。
只带来了形式,无法带来过年的内容。没有内容的形式,如何能有实实在在的“年味”?
“年味”淡了,正常,农耕时代的“年”,也该随着一个时代的逝去而谢幕。
城市化中,新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我们拥抱新的幸福方法。
这是个大变革的时代,总有人一直在向前看,不断的提醒即将到来的趋势,
总有人对过去恋恋不忘,宁愿自欺欺人,也不肯对过去撒手。
然而时代,总属于那些看到未来趋势的人。
毕竟,昨天的影子,照不进今天的星河,真正的幸福,来自未来和当下,绝不来自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