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招魂》[朝鲜]金素月
金素月简介
金素月(1902-1934)(原名金廷湜)生于北朝鲜穷乡僻壤中富裕的封建农村家庭,是20世纪实现朝鲜自由诗最终形成的著名诗人之一,所创民谣体诗歌以感伤风格著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诗歌原文》
那破碎了的名字啊!
那飘散在苍空中的名字!
那呼唤不应的名字啊!
那喊得我要气绝的名字!
我所爱的人啊!
我所爱的人啊!
你留在心中的话语,
最后,连一句也未能倾吐!
红日挂在西山,
鹿群也在哀哀啼哭,
我站在不远的山头上
呼唤着你的名字!
呼唤着,声声饱含着悲伤!
呼唤着,声声饱含着悲伤!
喊声已经发出,
而天地却过于宽广。
我所爱的人啊!
我所爱的人啊!
即使伫立着变成岩石
我也要呼唤,喊得我要气绝的名字啊!
(杨永骝 译)
【赏析】
读了这首《招魂》,让人不禁想到纪伯伦的诗《爱人的呼唤》:“你在哪里,我的爱?你在那小小的天堂中吗?你是否在那里浇灌花朵?它们是否像稚子,仰望母亲的乳房一样仰望着你?你还是在你的密室中?在那里,你将我的心与灵魂作为牺牲,使自己的荣光被奉上圣堂,还是埋首于群书之中,即使已满腹经纶,博古通今,仍然孜孜不倦,渴求人类的智慧?唉,我的灵魂之友,你在何处……”这首诗同样描写了诗人对爱人的呼唤,但是其中呼唤的不仅仅是爱人,还包括对祖国的呼唤和依恋。《招魂》是作者在目睹了祖国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经历的种种苦难后写下的,诗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朝鲜民谣的曲调和情感一般是低婉深沉,缠绵悱恻而又呈螺旋式上升,这正适合金素月所要表达的忧时伤怀的情绪。在《招魂》中,金素月利用反复重复的诗句,将种种欲说还休的爱与哀愁都倾诉出来。
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里,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对我所爱的人反复召唤,然而“那个名字”却是“破碎的”,刚一出口,就消散在苍空中,最后即使“我”要喊得气绝,可仍然没有回应,回应“我”的,唯有一片永恒的沉默,从一开始,全诗就笼罩在悲怆的气氛之中,接着,作者用具体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情境: 正当傍晚,夕阳挂在西山,洒下黑暗前的最后一抹光辉,远处传来鹿群低沉的哀鸣,这一切都仿佛预示我对爱人的寻找与呼唤不会有结果,然而“我”仍然登上山头,继续大声地呼唤。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红日、西山、鹿群、哀鸣,每一样都是“我”心中情感的外化,环境和“我”的情绪起了共鸣。“我”的呼唤中饱含着悲伤,但对于消失在广漠无垠的空间里的爱人来说,它们又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要继续呼唤,哪怕是变成永久伫立的岩石!诗的最后一句,让人不禁想起了我们中国古代“望夫石”的传说,同样的变成石头的想象说明了那份思念是地老天荒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全诗语言含蓄蕴藉,言简意赅,前后照应,以呼唤开始,以呼唤结束,情感上逐节递增,终于在结尾达到高潮,而恰恰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爱人与祖国,在这首诗里被统一起来,以“我所爱的人”来比拟祖国,以那呼唤不应、遍寻不到的处境的相似性来象征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在独立的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同时“我”对“那个名字”的呼唤和对爱人的寻找也象征着诗人对于祖国独立的期盼,其中的历尽曲折,九死不悔的精神现在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
读过全诗,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将它命名为《招魂》的含义,《楚辞》里的《招魂》往往以“魂兮归来”开头,而金素月所呼喊、盼望归来的不正是朝鲜的独立和民族的强大么?而这正需要一个强健的民族魂。当这样的期盼用朝鲜人民最熟悉也最喜爱的歌谣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它也就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动人魅力,金素月确实不愧为朝鲜现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阎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