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枝叶凋萎病的发生和防治建议
杨梅枝叶凋萎病为近年新出现的病害,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在杨梅主产区呈蔓延之势。由省农科院牵头主持,通过十多年研究,提出综合性、系统性的防控措施,由于杨梅凋萎病是系统性病害,发病部位不仅在叶片,感病后枝干、根系木质部变褐,防治难度增大,所以防控工作应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发病原因
杨梅凋萎病的病原菌为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属真菌性病害。
二、发病症状
该病于每年杨梅采果前后症状开始表现,一直到春季春梢抽发前。
主要症状:
1.黄化落叶型:是该病区别于其它病害的最典型症状,一般发生在6月中下旬——10月前。表现为叶片黄化、脱落,落叶后叶痕处长有白色霉状物。
2.青枯型:一般10月份以后开始表现,先叶片似开水烫伤,后急速青枯。
3.枯梢型:以1-2月冬季低温时较为常见。表现为小枝及叶片枯黄,叶片枯黄后挂在枝上暂时不落,严重时树冠像火烧一样。
4.全株枯死:枯死前抽出簇状的嫩芽,这些嫩芽不能正常转绿,最后全株死亡。
一般从植株感病到整株死亡的时间为2-5年不等,但植株死亡快慢与管理好坏关系密切。
农业措施
(1)提倡果园生草,尽量减少除草剂、多效唑等使用,根系裸露的做好培土护根。
(2)土壤改良。春、秋季节对杨梅园进行适度翻耕,增施有机肥,适施氮肥,土壤酸化板结的可适施生石灰,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3)合理挂果。健康树挂果过多的要做好疏果,防止挂果过多出现树体早衰。病树根据发病轻重,减少挂果量,严重树体最好做到零挂果,以减轻树体负担。
(4)适度修剪。发病轻的树按正常修剪,剪口位置从发病部位往下移10厘米以上;对中等或偏重发病的树,冬季修剪时间可推迟到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修剪量宜轻,尽量保留健康的枝条,伤口较大的注意做好保护工作,修剪要与施肥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春梢抽发和树体恢复。发病重的树整株挖除,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传播。
(5)剪刀消毒。为避免剪口病菌交叉传播,整枝剪尽量做到一树一消毒,消毒剂可用75%医用酒精。
(6)清洁果园。特别是修剪后要及时清扫地面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药剂防治
综合各地试验研究情况,提出药剂防治建议
(1)防治药剂
可选择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异菌脲以及含有上述农药的复配农药如苯甲.丙环唑、阿米妙收等。以上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杨梅挂果期使用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据有关试验研究,常用农药如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等药剂对本病防控基本无效。
(2)防治时间
春梢、夏梢、秋梢抽发期,根据发病轻重分别预防1-2次;采摘后及时喷药1次;修剪前5-7天喷施1次杀菌剂,修剪后及时喷药保护,提倡当天修剪后当天喷药,提高预防效果;2月中下旬开花前、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影响后建议再喷药一次。
(3)防治关键点
做好统防统治,以村或片区为单位,在该病发生期,集中时间统一喷药预防,减少果园间相互交叉感染,提高预防效果。
其它措施
(1)新建杨梅园时宜选择适宜杨梅生长,土壤富含砂砾、通气性、排水状况好的山坡地建园为好,不宜在平地、山凹地建园。
(2)严禁从疫区调入苗木、种子等繁殖材料,发现病苗及时烧毁,切断该病菌直接传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