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苑 笠翁遗踪
芥子园苑 笠翁遗踪
兰溪芥子园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溪西兰阴山(横山)北麓,袭用李渔生前在南京(金陵江宁)孝侯台旁创建之芥子园而得名。1986年,为了纪念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而建的,占地10.5亩。芥子园虽小,但小中见大,内涵丰富,包含亭台楼阁、小桥鱼池和名贵花木,曲中见幽,古中见雅,别有丘壑。高耸重檐八字门,两边一对抱鼓石,使之感到古风古韵。(芥子园门面)
当你一进门,就见到“才名震世”四个大字。向左弯,通过木长廊,进入小园,有“须弥”两字。弯过长廊,前面就是池塘。塘南面建有一戏台,塘北面是“燕又堂”。塘中右边,瑞莲托水;塘中左边,荷花满池。塘中间建有一小石桥,走过小石桥,西面路旁,立有李渔铜像。再往前行有一小丘,上面建有“佩兰亭”,下面是行人隧道。离开“佩兰亭”,绕石子路返回。当你游完芥子园,你会感到游憩其间,发悠悠古思,怀悠悠古人,自能励志励人,催人奋进。难怪,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冯其庸有诗云:“顾曲精微数笠翁,名园小筑亦神工;只今移向兰溪去,好听秋江一角风。”(李渔塑像)
芥子园系仿古园林建筑,设计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特点,继承了南京芥子园的建筑风格和称号,并处处体现了芥子园的古朴内涵。游完芥子园,大家会感到思绪万千。
为了大家更多地了解芥子园的往事,下面向你介绍李渔有关建南京芥子园的情况。
清康熙元年(1662),李渔52岁时举家从杭州迁居南京(金陵),一住就是近20年。李渔移家金陵,先居住于金陵闸附近,后来建筑了芥子园。关于芥子园到底地处何方,有人疑为南京三条营之蒋寿山(人称蒋百万)宅,又有人认为是龙泉巷10号旧宅。从李渔诗文中可知,芥子园与周处读书台相邻,现为秦淮区老虎头附近。李渔《芥子园杂联》小序云:“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家太白觞月于此,周处读书台旧址,与余居址相邻。”在《寄纪伯紫》诗前小序中,李渔又说:“伯紫旧居去予芥子园不数武,俱在孝侯台前。”
芥子园建于康熙七年(1668)戊申七夕之前。为了营建芥子园,李渔四处筹集资金。《与龚芝麓大宗伯》书云:“渔终年托钵,所遇皆穷,唯西秦一游,差强人意……”西秦之游没有白去,李渔终于筹集到建园资金———“不足营三窟,惟堪置一丘”。芥子园之名正来源于此。李渔说:“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芥子园虽不及三亩,但经李渔苦心经营,达到“壶中天地”的意境。李渔一生没有做官,也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别人的馈赠和宴请,以及为别人题联写诗的酬劳。但有了芥子园以后就不一样了。依托芥子园,李渔组成了个家庭戏班四处演出,又开了书铺印卖图书,芥子园建立后是李渔一生最惬意的日子。李渔在芥子园完成了《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芥子园既是历史名园,又是李渔的象征,也是宣传李渔文化的重要场所。
李渔依靠芥子园,不仅刻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热销名作,而且他的全部作品也都在自己的芥子园里印刻,算是垄断了当时的市场。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
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两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如今兰溪的芥子园,乘市区公交车可以直达,内设有李渔研究会和李渔书画室。燕又堂是大家经常开会探讨交流学术的地方,她必将成为培育宣传一代文人李渔文化的重要场所。 (燕又堂图)
在芥子园南面,还建有李渔文化公园。公园景致秀丽,清幽恬静,是欣赏李渔文化和休闲的好地方。
芥子园观感
郭茂林 刘鑫
才名震世李渔公,闲情偶记受人崇。
名园虽小可见大,巧妙安排实神工。
一家言谈中立格,十种曲目上艺峰。
千古文章遗雅韵,世代谁能抹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