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高等教育中的马哲—物质论
关于“哲学研究四个问题”之评析:
《高等教育中的马哲-物质论》认为,“哲学研究四个问题”是:世界本原,存在状态,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真正的哲学研究只有两个问题,那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和世界本原与世界万物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世界本原是什么之问题,就不解决世界本原与世界万物的关系这个问题。
但《高等教育中的马哲-物质论》则对什么是“世界本原”避而不谈,谈“哲学基本问题”,这说明其还不如世界本原是什么。但有一篇文章—《马哲精讲:唯物论中的“物质”》一文则认为:
唯物论是马原当中乃至整个考研政治的重头戏,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内容极为抽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作的最高抽象,因此唯物论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虽然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具有不少科学知识,但除学习哲学专业同学之外,大多数同学对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适应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唯物论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安晓波老师认为,首当其中要理解好什么是 “物质”。
该文依据列宁对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并就此认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但与“客观存在”间有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从其所论看,“客观实在”就是“世界本原”!
但《高等教育中的马哲-物质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思维与实在的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就不是世界本原与世界万物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就是谁是第一性即: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这就与“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之论自相矛盾而难于自圆其说。
马哲中公认约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如果按《高等教育中的马哲-物质论》所论“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之区别,将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纠正为:是思维与实在的问题,这又与原本的马哲对此之论述不符!
由此可见。“马哲-物质论”在此处于二难之境。这种处于二难之境的马哲中公认约哲学基本问题,就难于使这种实现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之理论体系,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物质论”,对“物”认识模糊不清所致。
什么是“物”?
古汉语”物”字 ,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杂色牛,引申指毛色、杂色,这些意义只见于上古。因杂色含有众多的意思,故说文解字注:“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引申为万事万物(【卷二上】【牛部】)。所以人们认为,物本义指万物,引申指具体的物品,还特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多指众人。
中国古代的《老子》所论“道之为物”是哲学上之“物”,物之精为无形之物,物之粗为有形之物。无形之物之精为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为哲学上之本体(第一性),有形之物之粗为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为哲学上之客体(第二性)。《老子》将无形之物称之为“无”,这个本体为道理之主体即道体,将有形之物称之为“有”,这个客体为道理之用即道用,所以《老子》所论“道”分体用。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之本体(主体),与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之客体之关系,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之体用关系。无形之物主导有形之物即“无”决定“有”就是“内道”,反之就是“外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论述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之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只有具备哲学“本体论”之哲学,才能“实现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之理论体系”。
黑格尔厐大的哲学体系只所以流产,就是没有哲学“本体论”,马哲不讲哲学“本体论”是因为没有找到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其哲学上对物认识之模糊,就体现在前面之两篇“物质论”上。要知道有形之物为“物”,无形之物为“质”,因为本质的东西是无形,客观实在才是有形的。不知此,就不知河为“物质”!。
真正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本质决定现象,无形之“质”决定有形之“物”,而既不是存在决定思维,也不是实在决定思维。